作为众多80后中的一员,阿茂对创业也抱有梦想和情怀。2016年初,他怀揣着对理想的憧憬,在创业之都深圳的一家创业园安身。“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创业,第二次我选择同样是风口的直播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去年初,我真的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款APP上。”
在杂乱的办公区域,记者见到了这位曾经热血的五好青年。而此时,他的员工们正在收拾和变卖物品,正式结束经营了。他苦笑着说:“满心希望的来到这里,现在又要搬走了,真的有点感慨,可惜已经租不起了。”
APP是阵狂风,将一头头猪吹上了天空,但是风总会停,无数狂奔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倒在了风势减弱的时候。阿茂告诉记者,创业至今一年多,两轮融资最终也没把他的APP“烧”起来,和许多互联网企业一般,烧钱火拼之后只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结局。
是什么导致这么多“猪”死在了“风口”上?
吃不透市场,摸不清定位,内容成鸡肋
我本身就是个‘码农’,但是给别的公司码(代码)真的太辛苦了,所以才想自己搞。”原本是一名程序员的阿茂告诉记者,他和许多IT人一样,都深藏着一颗想要自己创业的心。在经历了第二次创业失败之后,阿茂就和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了现在这家公司。
“一开始不是互联网+什么都能火嘛,我们也就想当然的互联网+做菜,做出了现在这个(APP),毕竟‘美食杰’、‘豆果’这些只是给用户提供了简单的文字做法说明而已。”阿茂的合伙人津子告诉我们,他们开发的是一款做菜教学的APP,通过类似游戏的模式,寓教于乐的教学,教会用户做菜的方法。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做APP而不是公众号或者短视频,阿茂的回答是:“(自己是)开发出身,门槛低。”
在2016年中,虽然互联网领域的创投资本相较2015年明显“冷静”了,但是机会还是很多的。在一次区政府组织的创投路演上,阿茂很得意的与资本“牵了手”。
“对方觉得我们的模式新颖,而且也有一些知名大厨和品牌餐饮连锁做背书,所以我们很快就拿到了300万的天使轮(融资)。”津子说,拿到这笔融资之后,他和阿茂租了现在这一层逾200平米的办公区域,开始大量招开发、运营、UI等方面的员工。
看着公司一步一步走进轨道,阿茂和津子都觉得十分欣慰。“本来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自己也磨砺出经验来了,所以这次感觉一切都顺风顺水。”阿茂说,因为他是技术出身,因此整体开发节奏很快,APP很快就在应用宝上线了。
然而随着APP的上线,阿茂和津子就发现了新的困难。“下载量很少,而且投放了很多渠道的推广后都石沉大海。”津子告诉记者,阿茂是程序员出身,他是UI设计师出身,合伙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技术流”,懂市场的一个没有,因此市场的调研、布局、推广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尽管一直寻寻觅觅,但他们始终没有到一个懂得市场运作的高管加入进来。
“到底是针对主妇、白领还是懒癌一族(推广),成了我们那个时候经常纠结的问题。”和其他创企一样,前期缺乏市场调查,抓不住用户定位的他们,很快就在内容上摔了摔了第一跤。“为了追求精致和经典,我们许多菜谱都是高级餐厅的合作伙伴提供的,现在看来做法确实复杂了,一个(做菜)小游戏下来更难以理解了。并不是日常家庭都会用‘初加工食材’来做‘法国大餐’的。”他们坦言,APP上线之后三个月所沉淀“用户数”和“留存”少得可怜。
三个月之后,iOS版本的APP也顺利通过测试了,只不过这时APP在安卓平台的下载量合计还不过千。后台注册用户还不足200人。“我感觉大多数注册用户还是在科技园路边送小礼品换来的。根本没有活跃。”阿茂说。
这时,作为创始人的他们以及团队逐渐慌了阵脚。“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开会寻求解决推广问题,但依旧没有很好的成效,内容也因为前期定位和合作关系,调整变得十分艰难。”
互联网企业“最值钱”的就是用户数和留存率,也是未来变现的基础,津子无奈的告诉记者,看着同一层楼做APP的创业团队相继离场,他们的确也充满了危机感,“不想烧完天使投资就(宣告)失败。”
通过阿茂和津子,记者了解到,在整个创业园里,互联网企业有近300家,其中做APP的就占了1/3,而且天使期和A轮的累计融资比例达到60%。但很多都是“昙花一现”,起步快、融资快、死的也快。
对此,创业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现在看来,如果一款APP产品不能快速的积累大量的用户基础,而且找到一条赚钱的变现之路,注定是活不久的。”他透露,在帮助互联网创企对接人才时发现,市场和营销人才是他们最急需的,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更是被定位和推广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
就像互联网1.0时代,许多团队纷纷扎根做“网站”一样。创业门槛低,初创成本少,APP成了不少程序员以及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但是由于欠缺对应用市场需求的调研,缺乏对于营销推广的认知,也抓不准自身的定位和变现法则,让许多“头脑发热”的初创团队在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就摔了个“嘴啃泥”。做一个APP并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和过硬技术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更多的是市场需求、受众定位以及充分的营销推广共同缔造出来的一个“爆款”。
用户体验的疏忽,“绊倒”了众多创企
“曾经有一次机会,我们可以自救。”阿茂告诉记者,曾有一位前辈看过他们所研发的这个“做菜”APP后,严肃的跟他说,做APP不是展示技术有多牛多主流,而是要注重交互体验,“应用应用,有对应的客户用了才叫应用。”
这位前辈以自己的“前车之鉴”指出了阿茂他们在用户体验上的疏忽。如果在注册和获取资讯上显得复杂而繁琐,再好的内容也会被用户摒弃。
“那个时候我们看到这位前辈的企业也刚刚结束,是一为loser(失败者),所以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阿茂懊悔的说,他并没有太多在意APP上的用户体验问题,以至于连有的菜谱在部分机型上的“教学”过程出现闪退毫无发觉。
在创业园的一块展示栏上,密密麻麻的贴着许多二维码。据负责人介绍:“这是园区入孵企业的产品二维码,上面是公众号,下面是一些APP企业的应用下载(二维码)。”园区将所有企业产品进行了一个集中的展示。
我们随机扫码下载了几个应用进行了一番体验。发现几款应用无论从用户界面还是响应速度来说,都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寻车位的APP,等待了30秒的白屏之后才进入主页面,而且在注册上的体验十分繁琐,无论是微信还是QQ快捷登录,都要多一步手机验证,验证码的刷新也很慢。
在知乎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单单是验证码这一项,如果验证码显示超过60秒,就有63.13%的用户对APP失去信心;能够等待超过90秒的用户,只剩下不足4%。所以体验不好是导致用户流失重要的一点。更有知乎网友表示,如果一个APP闪退、卡死、白屏超过三次,就“秒删”。用户是很没有耐性的。
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这几家APP,除了寻车位这家公司之外,其他都已经离开了创业园,有的是倒闭了,有的是搬去了其他的办公地点。
“除了交互,其实‘颜值’也很重要。”在创业园另一家做职业教育APP的公司CEO杨柳告诉懂懂笔记。他们曾经以为APP应用简单实用就好,所以一切都做的简单,尤其界面是素色风格,简约的按钮,一键微信登录等等。但是后来发现用户并不感冒,下载、注册量、留存也是很低。在遭遇瓶颈期,杨柳果断做了新的尝试,丰富了APP的整体设计和色彩搭配,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效果。
“在背水一战之后,我们获得了一定效果,也发现除了内容和功能,UI的设计也是吸引用户好感度的一个因素。而且不同的客户群体,所倾向的颜色和风格也有所不同。”他总结道。
交互体验是许多技术大牛在做APP时所忽略的,以为“烧”钱(送补贴和小礼品)就能把用户烧起来,就像阿茂说的那样,“许多靠小礼品和小奖金‘圈’进来的用户,也在一两次体验之后就成了僵尸粉。”
但并不是所有创企都像杨柳那样幸运,在意识到客户体验出问题之后还可以“背水一战”。许许多多的内容创业的APP就是在用户体验这一步流失了大量用户,在烧光了资金之后,成为“僵尸应用”。
资本是“助燃剂”,快速“烧”完也就完了
“一个月租金、管理、薪资等基本上要消耗差不多65万左右,其实那个时候(天使轮)烧差不多了。”在危机面前,阿茂做了一个“圈内”都会做的决定:“刷!刷下载,刷注册用户数。”
绝大多数做内容的APP项目,下载数据、点击量、注册用户数嗖嗖的上涨,其实都是背后所谓的“推手”在“刷”,不是骗补贴就是骗资本,这在创业圈并不新鲜。
“面临危机,我们感觉政府科创补贴明显门槛太高,所以只能向投融机构寻求资金渡过难关。”阿茂告诉记者,经历了这几年的创业项目洗牌,很多投融机构显然已经知道互联网企业“数据造假”这一通病,投资也很谨慎。
显然,APP除了注册用户数之外,还有留存率这个硬指标存在。他们没想到刷注册用户数较为简单、成本也低,但APP留存率的问题随之像噩梦一样到来。
“为了赢得资本青睐,留存率也不得不刷,现在行业内的报价是是安卓7日留存20元一个人头,iOS7日留存7天是35元一个人头,而且这是最保守的价格。”阿茂坦言,如果是一万用户的7日留存,就要花费将近40万。
“所以我们周围的部分创企都选择了第二条路,去搞定投融机构的项目经理。”他透露,许多大型投融机构的投资审查机制漏洞百出,项目经理如果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应用中仅有注册用户数和少量的留存也是能够过关的,“像VC、PE要30%佣金一样,这些人(项目经理)也要30%。”
依靠这种方式顺利拿到A轮800万资金后,除了送出那“灰色”的30%之外,阿茂和津子又茫然了。
由于前期的数据都是“造”出来的,所以基本上APP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言,所以他们的方向又回到了最早的模式:补贴、送礼、投广告以换得新的用户增长。
“虽然我们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个阶段我们还是无奈的继续‘烧’用户,这已经成了最没风险的习惯性选择。”他强调,几乎所有的APP创企都逃不开这条路,怕改变后带来新的危机,只能不停地“烧”。
或许除了BATJ体系内的创业企业,很多垂直领域的APP一开始都是在“烧”用户的“泥潭”里不断挣扎,有的则越陷越深。
于去年底“散伙”的“E路宝”APP团队创始人丘峋告诉记者,他们团队所做的是一个车险比价APP,且不说在平台上购买强险、商业险的人有多少,单单投游戏内嵌广告、头条、平台推广等等,平均下来每获得一枚注册用户的成本就是36元。
“我两轮融资只够‘烧’十六个月,经过一轮扩张,钱就没了。做APP应用除非被(巨头)收购,不然想用钱‘烧’起来压根没戏,像这里(创业园)也‘烧’出过几款快速走红的APP,但最终没有等到巨头收购,也没有抓住可持续变现的模式,在一夜之间就去向不明了。”
丘峋说,许多APP创企一开始都是自信满满,但最后都活得十分艰难,“有些公司前期用户注册数比较真实可观的,(烧完融资)为了养活那几十号人,已经沦落到要靠卖注册数据为生,有的则会(作为第三方)为传统企业开发APP、网站或者小程序以求生存。”一番话,无疑透露出了APP领域“骨感”的现实。
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助燃剂”,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暂时的安逸与膨胀的野心,在这种盲目“烧”钱扩张中,许许多多危机被创始团队所忽略了,而最终成了无法逆转的致命“过失”。
“不想再谈情怀了。经过这一次(失败)之后,我可能会选择继续到互联网企业打工,虽然辛苦,但是不会这么疲惫,成家了,也要对家里人负责。”阿茂感慨地说到。
对于资本来说,投了足够多款互联网产品之后,只要有一到两款抓住了变现的机会,被吹成“风口的猪”,那么即可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对于另一部分APP创企来说,烧完这一轮热钱之后的,要么被大企业收购,要么抓住一两个可盈利的点还能维持公司基本的开销运转。
但更多的是像阿茂和丘峋那样最终解散团队,黯然离场。“猪”毕竟是少数,更多曾激情四射的APP创业团队都因为诸如定位、体验、内容、市场拿捏不恰当等原因,成了风口“炮灰”,被深深埋在互联网“战场”的沙尘之下。甚至在这个“战场”上还不曾露面,就已经消亡。
或许应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究竟是想做一个创业项目,还是为了做一个APP而做APP?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