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余光中定义了乡愁;有人说,他并非乡愁诗人。据说,诗人晚年在公开活动中,并不愿意吟诵那首诗,或者之前吟诵得过多,或者诗人对自己另有期许。其实,需要在中国百年历史沧海桑田之中、中西文化的百年碰撞中,定位余光中的坐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江南浓郁的文化氛围孕育了他的文艺创作底蕴,他在20岁就出版了首部诗集。时局变化,他在1949年与家人前往香港,一年后定居台湾。从此之后的几十年,山海相隔,故乡便是精神所寄、肉身难赴。
余光中可以被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头浪子”。先生早年在大学读的是外文系,后留校教授英美文学。先生早年诗歌是现代派的。随着1958年他赴美进修,真正沉浸在现代派的世界中时,他却重新发现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
先生从欧美现代文学,回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体。于是,先生白天教着英文,晚上浸润在中华传统之中,他写下了激赏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和那一代“中国青年”一样,远悬孤岛,心却更怀念“失去的故乡”。但囿于政治时局,故乡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回忆的载体,更是思考时事、研习文艺时难以克服的心结。故乡令余光中魂牵梦绕,现实却令人无奈,余光中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大多与之相关。
其实,余光中的“故乡”是多个层面上的。首先,是物理上的那个故乡:是出生地南京,是外婆家所在的常州,是“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其次,故乡是诗人创业的精神本源,是那个从小熟稔的五花马、千金裘的唐诗宋词的精神故乡。第三,故乡,是诗人在台湾岛上的自我身份认同,故乡便是中国,中国便是故乡。
因为远行,才知道故乡的意义;因为故乡的存在,游子才必须还乡。
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个人的遭际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作为知识分子,余光中也自然承担着重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找路径。余光中找到的路径便是还乡,在中华民族丰沛的文化传统中再出发。
如今,诗人远去,那一代出走海外的“中国青年”,逐渐凋零;但他们留下了作品,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