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件:日军进攻广西;回族英雄马本斋逝世;梁启超逝世;中东路事件;蒋冯开战;北平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被害;子见南子案;粤桂战争爆发;百色起义;上海反帝大同盟成立

1

历史事件

1900年1月24日

慈禧谋废光绪帝

慈禧谋废光绪帝
        1900年1月24日,慈禧谋废光绪帝,清统治集团谋行废立光绪帝的已亥建储事件发生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帝,因西方列强阻挠未果。遂依荣禄建议,用立“大阿哥”即皇储)办法迫使光绪帝退位。
        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立端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诏下后国内舆论哗然,上海绅商各界和维新人士联名通电反对,并号召各省抗争。各国公使提出警告,拒绝入贺,废主计划被迫搁置。
详情...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光绪帝     维新派    

一场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得知了维新派要置她于死地的大胆计划,彻底激怒了慈禧,慈禧对光绪彻底失望,最终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日本《时事新报》评论道:“满洲人之意,以为西后既老,光绪方壮,若太后一旦死,恐光绪复政,不利于己,故不如及西后在时,绝其根也。”


1900年6月13日

义和团运动爆发

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爆发。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
    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揭开序幕,迅速发展壮大,势如燎原烈火,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
详情...
义和团     白莲教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1900年6月17日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6月15日,300名日军占领塘沽火车站,250名俄、法两国军队占领军粮城火车站。16日,935名英、日、俄、德等国海军偷袭登陆,埋伏在炮台后侧,大沽口内的10艘炮艇开进海河,28艘军舰开往炮台火力射程之外停泊。晚8时,联军向守军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于第二天凌晨2时交出炮台。罗荣光断然拒绝。
    6月17日凌晨2时,10余艘联军舰艇在探照灯的照明下,用大炮轰击大沽炮台。守台清军还击,击毁敌舰5艘。黎明,联军用大炮轰击清军防地,击中左营弹药库,管带封得胜阵亡,北岸两座炮台遂被占领。联军舰队集中火力轰击南岸炮台,登陆联军从侧后抄袭。晨七时,南炮台弹药库中炮炸毁。九时,守台清军向新城方向撤退。大沽炮台全部陷落。
    此役,清军击毁敌舰6艘,毙伤联军255人,日海军大佐被击毙。守台清军将士阵亡700余人,北洋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容”号和4艘鱼雷艇被联军掳走。
详情...
庚子事变     八国联军    

大沽口炮台建立于明代,由著名的戚继光监督建造。
戚继光认为大沽口炮台位置极为重要,可以扼守从渤海湾通往北京的白河水路。这里的河面狭窄,深度较浅,船只必须缓慢小心地通过,非常适合火炮进行封锁性打击。


1900年6月21日

清廷向列强宣战

清廷向列强宣战
    1900年6月21日,清廷向列强宣战。
    6月21日,八国联军进攻大沽炮台,中国清政府发布诏书,号召全国军民与西方侵略者们“一决雌雄”。如书说:“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我国威。”
    不久,北京都城沦陷,朝廷逃亡,史称“庚子事变”。随后,清政府又答应八国“议和大纲”,被迫接受赔款要求。赔款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也就是说,列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赔款的存在,蒙受了国家无能的耻辱。这笔巨款连本带息,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史称“庚子赔款”。但列强似乎有“良心发现”,先后又对庚款进行了有条件的退赔。
详情...

清廷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义和团和洋人的双重压力,慈禧太后欲借助对外战争转移义和团锋芒;二是,慈禧太后接到直隶总督裕禄6月20日带来的一份大沽炮台“假捷报”,无形中给慈禧带来了充分的信心鼓舞,更使她有了获胜的侥幸之心;三是,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假外交照会”,其中有一条是洋人勒令西太后立即“归政”。她忽闻“归政”一词,心中愤懑异常,便不再查探八国联军的虚实。


1900年6月22日

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详情...
莫高窟    

敦煌藏经洞绢画以及各种文物的大量流失,始终是国人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文化的发掘与传播、借鉴与融合有其偶然性,更有其的必然性。


1900年7月13日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1900年7月13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烧杀抢掠。
    7月13日凌晨,八国联军分两路向天津城内发起总攻。清军2万余人拼死抵抗,南门外,义和团挖开河堤,放水淹灌,一片汪洋。美、英、法、奥等国军队仍进至城墙。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凭城反击,义和团在城外濠沟里和芦苇丛中向联军射击,击毙美上校团长、日少佐在内的军官多名,毙伤联军800余人。
    7月14日凌晨,日军渡过护城河,炸塌津城南面城墙一段,自此突入。英军相继跟进,6时许,大队联军及武装教民占领南城。不久,俄军亦从东面城厢攻入,城内清军及团民奋力巷战,持至下午,因牺牲过重,力不能敌,撤出战斗,天津陷落。
    烧杀抢掠持续多天。日军从盐运使署抢走200万两纹银。美军从地下挖掘出几百万两纹银,可堆成一座30英尺高30英尺宽的银山。拥有100万人口的天津居民,只剩下10万人。一个参加抢劫的美军说:“天津如一块肥肉,肉均刮尽,只余干枯之骨矣。千奇百怪,可惊可惧之,残害、凌辱皆公然出现于世。”
详情...
八国联军     义和团    

天津失陷的根本原因,一是慈禧的妥协求和政策耽误了反击侵略者的时机;二是将领畏敌如虎,不敢与侵略者战斗。另外,宋庆屠杀义团人员,严重削弱了抗击侵略者的力量。


1900年7月16日

海兰泡惨案

海兰泡惨案
        1900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以“护路”为名。从五路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
        海兰泡是黑龙江畔的一个村庄,原名孟家屯,后改称海兰泡。 1900年7月上旬,沙俄当局下令通知海兰泡的中国居民,中俄两国要打仗,要把他们送过江去,各家不许闭门上锁。7月16日,沙俄军队不问男女老幼强行将数千名中国居民,像关进兽栏子一样赶到了警察署。中国居民的住宅和商店随即被洗劫一空。附近的中国村民也横遭搜捕,凡进行抵抗的都被刺杀,由于被关押的人越来越多,警察署容纳不下,晚上居民们又被带到精奇哩江畔一个木材厂的院子里。第二天,第一批中国居民大约有3000多人,被沙俄哥萨克兵押往海兰泡北六英里的黑龙江边,途中掉队的都被俄兵活活砍死...
详情...

美国历史学家贝弗里奇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俄国人多伊奇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


1900年8月4日

中国东北瑷珲城火烧案

中国东北瑷珲城火烧案

    1900年8月4日,中国东北瑷珲城火烧案。
    瑷珲今名黑河市,位于黑龙江西岸,与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
    1900年夏,沙俄军队大举渡江入侵中国东北。8月4日,1万多俄军分水陆三路扑向瑷珲城。3000守军奋勇抵抗7小时,战死300余人,之后撤退。俄举占城后,大搜抢掠、奸淫、杀戮,“纵火焚城,火光烛天,数日不息。”数千中国居民被活活烧死,瑷珲城成了一堆瓦砾。

详情...

1900年8月16日

八国联军公开洗劫北京

八国联军公开洗劫北京

    1900年8月16日 ,八国联军公开洗劫北京。
    8月16日,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陷于空前的痛苦之中,这是中国首都数百年来首次为外国占领军洗劫。
    联军洗劫紫禁城、三海、颐和园等。天坛损失祭器1148件,社稷坛损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丢失镀金佛13尊、磁瓶12对、镀金器物40件、银器7件、铜器4300余件、银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锦缎绣品1400余件、竹木器110余堂份、墨刻珍品1600余轴、乐器100余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国军队占为营房,疯狂洗劫。銮驾库丢失辇乘21乘、銮驾1373件、车轿12件、玉宝2件、皇妃仪仗282件、皇嫔彩杖84件、新旧云盘伞各1件、锦缎旗面133件,象牙9只,象鞍2盘、战鼓2面、更钟2架、静鞭2件以及随什物若干。
    翰林院丢失数万册经史典籍,《永乐大典》又丢失307册,钱法堂的数万串新铸铜钱、太堂寺的金银祭器、光禄寺的金银餐具,均被洗劫一空。
    瓦德西给德皇报告称:“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详情...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不仅洗劫了北京,而且洗劫了天津,还在东北屠杀了无数中国人民。侵略者惨无人道地血洗北国大地,残酷地镇压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辛丑条约》。从那以后,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控制和牵制,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处于各侵略国的刺刀之下,完全成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受屈辱的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苦难的深渊。


1900年9月22日

沙俄军侵入吉林

沙俄军侵入吉林

    1900年9月22日,沙俄军侵入吉林。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1900年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盛京(今辽宁)三省军民抗击沙俄军队入侵的战争。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夏,沙皇俄国在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津、北京的同时(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又企图单独攻占中国东北,以推行其"黄俄罗斯"计划。吉林将军长顺奉行投降政策,开门揖敌,至9月22日,珲春、宁古塔和省城吉林均被俄军占领。

    俄军侵入东北后,各地义勇燃起了"御俄寇,复国土"的烽火。1901年1月下旬,吉林的抗俄队伍数万人统一编成忠义军,在海龙、通化一带,声东击西、出没无常地打击俄军。
    沙俄政府慑于东北人民的反抗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反对,于1902年4月8日同清政府签订《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虽攫取许多特权,但不得不将俄军撤出东北,其"黄俄罗斯"计划终未得逞。 

详情...
黄俄罗斯计划    

1901年5月3日

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1901年5月3日,清政府向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1901年5月3日,奕匡、李鸿章电奏,各国索赔款“四百五十兆两”。清廷当日诏饬各督抚合力通筹。并为赔款事发电旨三道:一、命奕匡、李鸿章与各国议减银数,展宽年限;二、著刘坤一、张之洞悉心筹划,妥筹的款;三、令各省督抚剔除中饱,涓滴归公。
        5月11日,奕匡、李鸿章未经朝廷同意,即照会各国公使,表示接受45000万两赔款总额,并提议自本年7月1日起,30年内还清,至1940年12月31日止,每年偿付1500万两,不计利息。
        5月26日,清廷电谕奕匡、李鸿章,同意“各国赔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以便迅速撤兵”,惟望宽展年限。
详情...

这是根据当时中国的人口,一人一两银子来划定的。


1901年9月7日

《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匡、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由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在团长葛络干主持下,于11时在西班牙使馆与中国全权大臣奕匡和李鸿章举行会谈,签署和谈最后议定书,仪式于11时30分结束。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4亿5000万两白银,其中沙俄得1亿3000多万两,以海关和盐税作抵押;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沿海炮台;各国留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和运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详情...
李鸿章    

蒋中正:中国的国际关系至《辛丑和约》遂入于第三个时期。······在此时期,初则《辛丑条约》,赔款议和,清廷之威信固从此扫地,而人民的生计亦从此而日蹙一日。中国在此险恶的瓜分潮流之中,虽因列强国际政策的转变,侥幸于形式上的不亡,然而清廷惧外的心理,已达于极点,且因之进而发展其媚外的心理。


1902年4月8日

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

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
    1902年4月8日,沙俄政府代表雷萨尔与清政府代表王文韶在北京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该条约共4条:
    一、东三省各地“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
    二、“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俄国军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
    三、俄军撤退前,东三省中国军队的数目、驻地,必须与俄国军官商定;俄军撤退后,中国在东三省的兵力应添应减,应随时知照俄国。
    四、俄国交还山海关、营口、新民屯沿线铁路,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该条约的最后签订,经历了漫长的讨价还价的过程。1900年,沙俄出兵参加八国联军,趁机侵占了东三省。1901年1月24日,沙俄在各列强国的干预以及清政府的拒绝下,宣布废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之后,沙俄又提出了旨在独占东三省,攫取东北的兵权、利权和官吏任免权,以及将势力范围从东北扩大到外蒙古和北方各省的约稿,要求清政府正式签订,清廷未许。继而沙俄又要求清政府与道胜银行订立合同,条件是清廷向道胜银行担保,东三省的任何铁路或工业租借权未经银行同意,不让与其他各国,俄国就从东北撤军。这一方案可以直接垄断东三省金融和一切租借权,因此英、日、美等国坚决反对。1902年1月3日,英、日两国结成同盟,共同反对俄国。美国则于2月3日照会俄国,反对道胜银行垄断东三省的经济权益。德国、法国也都直接间接表示反对。沙俄被迫让步。
详情...

1903年10月5日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檀香山是兴中会的发源地。自从梁启超到此,以“名为保皇,实为革命”为名组织保皇会之后,兴中会团体已荡然无存。仅剩的10余名兴中会会员慑于保皇会的势力,不敢活动。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决心扫除此毒,以一民心。他向华侨散发了数千册《革命军》,11月13日起又连续3天发表演说,号召“必要倾覆满州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提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于目前危险和悲惨地位。随后,孙中山又到奥华湖岛演说。千余名华侨倾听孙中山的演说,深为感动。孙中山见时机成熟,就着手恢复和发展革命组织,取名“中华革命军”,以铭记邹容之功。近千名华侨加入中华革命军。随后,孙中山又发行革命债券,向华侨募款。华侨纷纷损款,以助革命事业。檀香山又成了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据点。
详情...
兴中会     孙中山    

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反悔,任众处罚”


1904年7月28日

《大清官报》社成立

《大清官报》社成立
    1904年7月28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官报《大清官报》社成立。
    实际上,在人类刚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报纸正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我国唐代就有报纸了,现代意义上报业的发端则是1873年,所以晚清诞生了我国最早一批报人。
    1900年代我国的报社不像现在,有社长、总编和编辑等职位,而是叫总经理、主笔。总经理主管一切行政事务,主笔则负责编辑上的事宜。所以总经理相当于社长,总主笔相当于总编,主笔便是编辑了。此外,报社还有专职翻译。因为那个年代,国人对国外新闻不重视,所以路透社之类的不会印中文报纸,要是有国际大事发生,翻译就从《字林西报》上面转译出一两则。
详情...

1904年8月22日

邓小平诞辰

邓小平诞辰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辰。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详情...

毛泽东: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1904年9月7日

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

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

    1904年9月7日,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
    9月7日,英国上校荣赫鹏强迫西藏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噶尔丹寺)寺长罗生戛尔曾等人在拉萨布达拉宫签署《拉萨条约》。
    1903年12月,英国以边界的通商问题为借口,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年8月,攻陷拉萨,强迫签订此约。规定不得英国同意,西藏在土地、财政、铁路、矿产等方面没有独立主权;开江孜、噶大克、亚东为商埠,英国可派驻官员;赔偿兵费50万英镑;拆毁自印度边界至江孜、拉萨的防御工事。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清政府拒绝签字。从此,英国在我国西藏的侵略势力日益加强。
    9月8日,清政府电示驻藏大臣有泰,明确表示“英员开送10条,有损中国主权”,拒绝批准前一日由西藏地方当局与英军上校荣赫鹏签订的《拉萨条约》,并斥责有泰,指责其听任藏人与英方立约。

详情...

《拉萨条约》本身,尽管被英国人诱骗在上面盖了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的章,但一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1904年12月,清朝派唐绍仪、张荫棠在印度加尔各达与英国人重开谈判,将《拉萨条约》中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去掉了,达到了挽回中国对西藏拥有的主权。


1905年7月30日

同盟会筹备会议召开

同盟会筹备会议召开

    1905年7月30日,同盟会筹备会议召开。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16字纲领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邀约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日本志士70余人,在东京赤坂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会上,孙中山首先做了关于革命理由、形势和实行方法的演说,并被推举为会议主席,主持讨论新团体的名称和宗旨。最终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决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宗旨。
    有人对“平均地权”表示异议,孙中山立即作了解释,指出:“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问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必须并将来大困难之社会问题亦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世界最良善富强之国家”。虽仍有人对此持保留态度,但仍获得通过。黄兴提议立誓约,孙中山即席起草,经黄兴、陈大华润色加工,制成以16字宗旨为主要内容的入会誓词,由孙中山率众举行加盟宣誓仪式并推黄兴、陈天华、马君武等8人起草章程。

详情...
陈天华     黄兴     孙中山     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本部各机构的主要职员有章炳麟、程家柽、田桐、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等。各省区主盟人也分别推定。
    附:同盟会宣言(摘录)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戳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洲汉军人等,如悔司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上四纳,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详情...
章太炎     宋教仁     汪精卫     黄兴     孙中山     同盟会    

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以来发生的重大变革之一,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中国国民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1902年8月15日颁布,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详情...
科举制度     张之洞     袁世凯    

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政府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数学学科,从自然学科中选拔人才,设立了专门的经济学科。后来,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朝廷开始办学,培养和选拔人才。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