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828年1月23日
西乡隆盛 (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活跃的政治家,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1827年1月23日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自幼受严格武士训练。1858年幕府兴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尊王攘夷派的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后预料幕府将亡,遂积极投身倒幕运动。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1868年1月3日,与岩仓具视(1825~1883)、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在同年的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政府参议。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1877年1~9月,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公元1833年8月11日
1833年8月11日,日本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出生。
木户孝允(桂小五郎)(きど たかよし,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政治家。长州阀的领袖。 出生于长州藩(现在的山口县)。
后来,木户作为长州尊王开国派的代表,并与萨摩藩在1866年组成萨长同盟。1868年,王政复古,他撰写著名的五条御誓文 (五箇条の御誓文) ,确立明治政府日后的治国方针。1871年,木户加入岩仓使节团,与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伊藤博文等主要官员一同到欧美研究西洋政府,西乡隆盛在1877年发动西南事变时,木户因自然原因逝世,享年43岁。
公元1835年3月23日
(おおくま しげのぶ、1835年3月23日 - 1924年7月2日),明治时期政治家、财政改革家,日本第8任和第17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肥前藩武士出身。
大隈重信1838年出生于肥前藩佐贺城,其父是佐贺藩炮术长,享有很高的俸禄。当时朱子学在佐贺藩占据绝对主流地位,被称为“锅岛论语”的狭隘隐诲的教材是武士必修书目。大隈重信被当作改革派赶出弘文馆反而成全他有机会进入学习荷兰文化的“兰学寮”,获得学习兰学的机会。他又游历长崎,学习了有关英国的文化。他有机会接触荷兰宪法、美国独立宣言,成为一名胸怀立宪思想的青年。他的青年时代正赶上明治维新的动乱期,为了推动佐贺藩加入“尊皇倒幕”运动,他付出艰辛努力。
大隈在明治维新时期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处理财政问题和修改不平等条约。明治政府为了对内遏止动乱,对外避免被殖民地化,采取富国强兵政策谋求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座的地位。这一政策要以强大的财政作为后盾是不言自明的。
1848年1月27日
东乡平八郎 (1848—1934,即弘化4年12月22日,1848年1月27日生于萨摩藩鹿儿岛加治屋町。身高1.59米。日本帝国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早期侵华战犯。
1855年6月4日
犬养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通称仙次郎,号木堂,备中国贺阳郡庭瀬村(今冈山县),大和族。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朝元老重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家,犬饲源左卫门的次子,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
曾任日本列岛资产阶级护宪运动的主要领袖,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政友会第6任总裁、日本第29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九一八事变”后,想用中国东北形式上的主权同中国换取东北经济利益的实际支配权。
1932年5月15日,被军部右翼分子山岸宏、三上卓等人枪杀身亡。
1867年2月9日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 ,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1875年9月12日
1875年9月12日,日本首位电影巨星尾上松之助出生。
尾上松之助(1875.9.12-1926)日本第一位电影演员,号称台柱子松。生于冈山市,本名中村鹤三,十几岁时已经是有名的戏剧明星,后经牧野省三发掘,1909年初次参演《棋盘忠信·源氏础》一片,很快成为京都日活株式会社旧剧派的代表演员,从1909年秋天演出第一部电影到1926年拍摄的《峡谷新月》,平生参演作品竟达1005部,有时平均三天推出一部新片,这个数目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在早期的日本影坛和戏剧界,他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1926年9月因患心脏病去世,终年52岁,为他举行葬礼时,京都万人空巷,送葬市民在20万人以上,其盛况可谓空前绝后,无与伦比。1966年京都市政府还在其墓地上为他塑了半身像,作为日本大正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头号大影星,他为日本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名字将永载日本电影史。
1878年2月14日
广田弘毅(1878-1948) 日本第32任首相。1878年2月14日 生于筑前福冈那珂郡锻冶町。出生后起名叫丈太郎。明治三十二年,在第一高等学校读书的丈太郎自作主张,引用喜爱的《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一节,将名字改为弘毅。1905年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1906年以第一名通过外交官、领事官考试,1907年常驻清国,1929年作为帝国代表出席第十次国际联盟大会。1933年 任斋藤实内阁外相,1934年 任冈田内阁外相,1936年 任首相兼外相,1937年2月总辞职,6月,任第一次近卫内阁外相。1940年 任米内光政内阁参议,1946年作为侵华战犯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被判极刑的七个人当中是唯一的文官,1948年12月23日 被处以绞刑,71岁。
1878年7月27日
松井石根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Iwane MATSUI,1878.7.27~1948.12.33),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日本陆军上将,甲级战犯。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参加过日俄战争。曾任驻上海武官、步兵团长、海参崴派遣军情报参谋、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步兵旅长、参谋本部第2部部长、第11师师长。长期在日本陆军军令机关工作,前后驻华13年,是所谓“中国通”。曾组织“大亚细亚协会”,积极制造侵华舆论。1932年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回国后曾任军事参议官、驻台湾日军司令。1933年晋上将。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后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兼上海派遣军司令,组织指挥南京大屠杀。1938年回国后曾任内阁参议。1948年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首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1884年4月4日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大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 山本五十六于1916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校,曾于1919~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任驻美武官、第1航空战队司令、海军航空本部长、海军次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试图先发制人,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珍珠港,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遭惨败。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途中,因座机被美军击中而身亡,终年59岁。
1885年1月11日
内山完造,1885年1月11日诞生在日本冈山县。青年时代在大阪、京都经商。1912年到上海开设内山书店。后与鲁迅相识,成为莫逆之交。1945年内山先生回到日本,不顾个人安危投身日中友好活动,是中日友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59年前往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时,不幸患脑溢血逝世。遵照他的遗嘱,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1885年1月21日
板垣征四郎,日本陆军上将,甲级战犯。岩手县人,1885年1月21日生。陆军大学毕业。参加过日俄战争。曾任驻华日军参谋,长期在昆明、武汉、沈阳等地活动。1929~1934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伪满洲国执政顾问,与石原莞尔等人积极策划“九一八”事变。1934年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制造内蒙“独立”和绥远事件。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长,晋中将。1937年任第5师师长,在太原会战及徐州会战中遭惨败。1938年6月任陆军大臣。1939年9月任日本侵华派遣军参谋长。1941年晋上将,任驻朝日军司令。1945年4月任第7方面军司令,在马来亚指挥日军作战。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1887年7月29日
1887年7月29日,日本甲级战犯重光葵出生。
重光葵(Mamoru Shigemitsu,1887年7月29日-1957年6月27日),日本在二战结束时的外务大臣,活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韩满州国政坛外交、战后长达40年,幕后参与甚至主导许多日本侵略各国统治及外交政策制订,并代表日本与盟国签订投降条约,最著名谋略为找出利用溥仪建立满州国,战后以忏悔之心写出历史学近代史巨著《昭和の动乱》广为学界赞赏,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遗珠之憾;1932年于上海被暗杀重伤,导致终身跛行。
1891年8月8日
1891年8月8日,二战日本战犯土肥原贤二出生。
土肥原贤二(1883年8月8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侵华头号间谍,西方称他为“东方的劳伦斯”,中国人则称他为“土匪原”。
他是“中国通”,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会说多种方言,他那一口流利汉语带北京口音。从“九一八事变”到汪精卫叛国,在中国从事了将近三十年的特务情报工作,几乎抗战时期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1945年战败后接受审判,在审判中采取一言不发的龟缩策略,但是最终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甲级战犯,经抽签第一个被处以绞刑。
1899年6月24日
1968年秋,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川端康成是日本人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一生中写了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质,贯串着日本古典文学的幽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的授奖仪式上,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在谈到川端康成的艺术成就时指出:川端康成以其典型的叙事文学,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瑞典、芬兰等各国文字,我国也有他的译本。
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1903年10月13日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杰出的作家。1903年10月13日(农历1903年8月26日)出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青年时期,在其伯父的资助下,毕业于北海道小樽市高等商业学校。1924年入北海道开发银行当职员,因他在长篇小说《在外地主》中,利用银行的资料揭露银行勾结地主剥削农民的罪行,于1929年11月被开除。1930年2月,他迁居东京,成为职业革命家和作家。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从那以后,一直是日本革命作家组织的主要领导人,直至牺牲。
1904年1月24日
小泉 纯也(こいずみ じゅんや Koizumi Jun'ya,1904年1月24日 - 1969年8月10日)是日本政治家、前防卫厅长官。鹿儿岛县出生。日本大学法学部毕业。小泉又次郎的养嗣子、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父亲。旧姓是鲛岛(さめじま Samejima)。
1906年10月27日
大野一雄(1906年10月27日~2010年6月1日)是日本舞踏家,开创了“暗黑舞踏”。大野一雄1906年生于北海道函馆,一生历经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时代,与土方巽并列为日本“暗黑舞踏”的两大宗师。“跳舞吧,只要心跳声还继续响着。”是他的格言。
全身抹白的阴阳魔鬼形象是大野的经典造型,一方面他将传统歌舞伎中的假面化之意义,延伸到舞踏对肉体的否定,专注于心灵的展露,另一方面,他把个人的差异性抹掉,使人回归自然和单纯;“光头”象征着脱离红尘、重回母体的原胎;“性别倒错”则是对现今社会男女角色地位被固定的反动,企图寻找人性中同质且人人皆具的原始根性。
被誉为当代舞蹈界殿堂级宗师,一手创立“暗黑舞踏”的日本舞踏大师大野一雄于6月1日在横滨安详辞世,享寿103岁。随着这个日本战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的消逝,也宣告了一个艺术时代的谢幕。
1907年1月23日
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物理系。1933~1939年在大阪大学任教,研究原子核和量子场论。1935年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场论文。预言作为核力及β衰变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呼吁和平利用原子能。1975年以后长期患病,1981年9月8日在京都逝世。
1910年3月12日
大平正芳于明治43年(1910年)3月12日出生于在日本香山县一普通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一生。
大平正芳在青年时代就喜好东方古典,爱读《老子》、《史记》和《十八史略》等著作,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双方只有在互为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它们不过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除了《老子》,中国元代张养浩所著的《为政三部书》(此书原名《三事忠告》,由安冈正笃译为《为政三部书》)也对大平正芳起到深远的影响。大平少年时代就对此书爱不释手,犹喜其中的《庙堂忠告》。大平在从政早期就以“宽容与忍耐”在内阁中出名,晚年又以“任怨、分谤”自省。他体察下情,深思远虑。这种以德治主义为核心的东方政治哲学,成为其一生的追求。
在大平的从政生涯中,老庄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策设想方面,使之敏锐地抓住事物的“两个中心”,而德治主义更多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使之具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