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815年4月10日
坦博拉火山爆发,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喷射出1400亿吨岩浆,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5万倍。
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这次火山爆发,喷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计为170万吨。当烟雾消散以后,可看到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减为2850米。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米之外,都能听到。有学者考证坦博拉火山1815年大喷发前已沉睡了5000年。
1844年7月3日
大海雀,又称大海燕,因外表和企鹅相似而有时又被称作北极大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曾广泛存在于大西洋周边的各个岛屿上。因为它们不会飞行、行走缓慢、不怕人类等种种特性,遭到人类以获取肉、蛋和羽毛为目的的大量屠杀,此外也有一些作为博物馆标本和私人收藏而被杀害。
大海雀灭绝的最主要原因即人类的屠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东部地区,宰杀大海雀的记录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在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地区,宰杀大海雀的记录则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此外,在纽芬兰岛一处公元前2000年墓穴的陪葬品中,也曾发现一件由200只大海雀皮毛制作成的衣服。尽管如此,在公元8 世纪之前,人类对大海雀的宰杀对其整个物种的生存而言,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
1906年4月7日
4月7日,一直沉睡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流出的岩浆包围了奥塔维亚诺镇,使几百名意大利人伤亡。那不勒斯市被重重火山灰烬所覆盖,一些屋顶因不堪承受重力而坍塌,又压死了许多人。
1914年9月1日
1914年9月1日,世界上最后一只人工饲养旅鸽在美国死去。
19世纪初有数十亿只旅鸽栖息於北美东部,迁徙鸟群可遮天蔽日达数天之久。後人们大量向西部迁移,每年旅鸽被杀戮者数以百万计,还用火车运到城市销售。从1870年起旅鸽数量骤然下降,当1914年9月1日旅鸽被正式定为绝灭种类。
威斯康辛州立怀厄卢辛(Wyalusing)公园立有一块旅鸽纪念碑,上书︰「该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
1900年,最后一直野生旅鸽被贪婪的猎人打死了。,美国政府曾登出这样一个特殊悬赏:谁要是找到一只旅鸽便可得到1500美元的奖励。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到奖赏。
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1930年12月1日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工业区全部处于狭窄的盆地中。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通常,气流上升越高,气温越低。但当气候反常时,低层空气温度就会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发生“气温的逆转”现象,这种逆转的大气层叫做“逆转层”。逆转层会抑制烟雾的升腾,使大气中烟尘积存不散,在逆转层下积蓄起来,无法对流交换,造成大气污染现象。
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症状表现为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声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1934年5月11日
5月11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O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
“黑风暴”也称沙尘暴或沙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
1936年9月7日
1936年9月7日,袋狼灭绝。
袋狼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祖先可能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在中发育,为夜行性。
袋狼主要特征袋狼体型苗条,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度,经常潜伏树上,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颈咬断, 历史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5千年前,澳大利亚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最后一只袋狼,是于1936年9月7日死亡的。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
1943年7月26日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1956年4月21日
日本水俣市以发生水俣病而闻名日本。水俣病的成因为汞中毒,患者会手足麻痹,甚至步行困难、有运动障碍、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重者会发生痉挛、神经错乱,最后死亡,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法。于1956年左右在水俣市附近发现,经确认后依地得名;与者称第二水俣病(或称新泻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并列为日本四大公害病。
1956年4月21日,水俣湾入江村一名5岁女童出现口齿不清、走路困难、突然狂叫等症状,医院5月1日正式上报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怪病”。女童稍后死亡。当地村民陆续出现这些症状,死亡病例增加。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病因是窒素公司一家氮肥厂排放含汞工业废水,致使水俣湾附近海域鱼和贝类体内形成甲基汞等有机水银化合物,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侵害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部分。全市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受害。
1959年5月15日
蓝鲸是人们知道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科学家今天警告说,如果不对世界性的捕鲸业实行限制,5年后蓝鲸就会灭绝。实际上蓝鲸的总数已经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以至单个蓝鲸很难找到异性进行交配。捕鲸业的记载表明,蓝鲸的总数在逐步下降。从1931年到1932年期间,蓝鲸的捕捉量占总捕捉量的82.1%。至1957年仅占4.6%。
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蓝鲸的时间是1904年,地点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这条蓝鲸长33.5米,体重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舌头重约3吨它的心脏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总重量约为8吨~9吨,肠子有半里路长。这样大的躯体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蓝鲸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兽,论个头堪称兽中之“王”。蓝鲸还是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大型蓝鲸所具有的功率可达1700马力,可以与一辆火车头的力量相匹敌。它能拖拽800马力的机船,甚至在机船倒开的情况下,仍能以每小时4海里~7海里的速度跑上几个小时。蓝鲸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15海里。蓝鲸有一个扁平而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是它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上下起伏的升降舵。由前肢演变而来的两个鳍肢,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并协助转换方向,这使它的运动既敏捷又平稳。
1961年6月23日
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条约》生效。
1959年12月1日,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挪威、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南非共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的宗旨和内容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保证科学的考察自由和为此进行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采取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上述12个有权参加协商会议的国家就是协商国,而后来加入南极条约的国家为加入国。但条约规定,加入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或派遣科学考察队进行研究活动,从而对南极表示了兴趣时,有权成为协商国。自1961年6月23日《南极条约》生效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协商会议,由协商国轮流担任东道国。
1977年4月23日
1977年4月23日,北海上一口靠近挪威的油井发生爆炸,到4月30日才被控制住。这次事故造成750万加仑原油喷出,在挪威与英国之间的洋面上形成一片45英里长、30英里宽的油污带。这部分油污除部分自然消逝外,在两年内将飘浮到海岸上来。遭殃的是海洋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环境。
1978年3月2日
1978年3月,超级油轮“阿莫科-卡迪兹”号在离布列塔尼海岸不远处触礁,从而酿成了世界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事件之一。
当时油船正满载着23万吨原油从波斯湾驶向鹿特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它的操舵装置失灵。船体断为两截,从船上漏出的石油污染了100多英里的法国海岸对海洋生物以及海鸟来说,这场灾难是史无前例的,成百万的海洋动物和软体动物被冲到岸上。
在事后的调查中,油轮船长帕斯卡尔·巴达利受到严厉的批评,由于他“不可原谅的延误”,失事船只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
1978年3月19日
3月19日,据海洋污染专家说,阿莫科-卡迪斯油轮上的10万多加仑原油泄漏,漂浮在布列塔尼海岸附近,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泄油事件。令人担心的是汹涌的海浪会击毁油轮,致使所载的23万多桶原油全部涌出。
石油已严重地污染了70英里长的布列塔尼海岸。10英里长、7英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海面上出现油层,并朝着泽西岛和格恩济岛漂移。油轮的主人印第安纳美孚石油抽到较小的轮船上,但这项工作需等待3至4天之后,油泵运到停留的油轮上才能进行。
法国官员正在调查指控造成这起灾难的争执原委。原来,争执是在阿莫科-卡迪斯号油轮的一艘西德拖轮船长之间发生的,内容是有关财务费用方面的问题。双方讨价还价的时候,拖缆断了,以至于油轮触上礁石。油轮船长和拖船的主人都被法国警察带走拘留。
以前最严重的一次泄油事件是在11年前在英国海岸搁浅的托利-坎扬号油轮。损失石油10万桶。
1980年3月28日
3月28日,圣海伦斯山周围的火山口已开始喷射蒸气、火山灰与小浮石。这是位于华盛顿州南部的一座火山,从1857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来自美国地质观察站的科学家们正在检验喷射物,并让100人离开熔岩漂浮物或泥石流可达之地。自1917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的拉森火山爆发以来,这是美洲大陆的第一次火山活动。
1979年,一篇地质观察报告陈述了圣海伦斯山“特别危险”,并说“将来有一天很可能爆发”,主要危险是山上积雪溶化所引起的洪水和泥石流,而地质学家说可能有一次更猛烈的喷发。
1986年11月23日
位于东京之南的大岛,是东京都管辖的一个有名火山岛,也是游客观光的胜地。当地居民一向把大岛中心部的三原山喷火尊为“御神火”,看成是带来幸运的“守护神”。
11月15日,沉默12年之久的三原山又喷起了大火。火光闪闪,大地鸣动,游客云集。
11月23日凌晨,三原山开始大量释放能量,冲天的大火伴着岩浆向四面扩散。除旧喷火口之外又出现了十六处新喷火口,同时发生地震。
11月24日后,三原山喷火趋于平静。但轻微地震仍频繁发生,大岛周围15处水域仍呈褐色,多处道路出现裂缝,人们对火山是否会再次喷发难下判断。
11月29日,当局决定自12月3日起,每户出一人分期分批乘船回岛料理,在岛上停留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一旦有事要在20分钟内集合上船。据说这种状况可能要维持到12月20日左右,才让全部岛民回去过圣诞节。
1992年11月21日
11月21日,厄瓜多尔海洋哺乳纲研究所透露,在首都基多西南方向560公里的昌杜伊海滩上有57条海豚集体自杀。
据该研究所的专家说,海豚自杀是很罕见的,这在厄瓜多尔尚属首次。目前对这种现象还没有科学的解释。据认为,海水温度的变化、海洋污染和猛烈的暴风雨可能是造成海豚自杀的主要原因。
2001年7月23日
世界舆论关注的波恩气候会议,于2001年7月23日终于达成了为各方所接受的妥协。虽然这个结果比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后退了一步,但总算在最后关头避免了失败的命运,因而大体上还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波恩会议是联合国气候保护公约缔约国的第六次会议。在2000年的海牙会议宣告失败,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之后,对于1997年各缔约国确定的在2008年至2012年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的目标还能不能实现、气候保护会不会流产等问题,国际社会十分关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该协议必须包括工业国家目前55%的排放量,并获得55个缔约国的批准之后方可生效。由于美国一家的排放量就占世界总量的1/4,它的退出便形成了对其它工业国家,
然而,正是由于美国的退出,日、加、澳、俄手中才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波恩会议的谈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森林和生态型的农业用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可不可以计入减排指标;二是上述国家是否可以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环保的投资、购买减排指标等变通办法降低自身减排的硬指标。
波恩会议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在美国反对、不参与的情况下,178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能就一个全球性问题达成妥协,是具有突出的国际政治意义的。
2005年2月16日
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削减目标。
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2020年2月29日
南极,在世界的最南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是世界上第一大“冷源”,拥有“世界冷级”的称号,内陆高原平均气温-56℃,最低温度可达到89.2℃。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