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大事件盘点:1860到1870年中国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1860到1870年中国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1860到1870年中国历史大事件:京师同文馆成立;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轮船汽机;捻军起义之灞桥之战;辛酉政变;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就义;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并;英国“永租”九龙半岛;淄川刘德培起义;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

1

历史事件

1860年3月21日

英国“永租”九龙半岛

    1860年3月21日,英国每年租金500两“永租”九龙半岛。
    南九龙半岛面积为11.1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东侧,是延伸到海中的一个半岛,其范围是九龙半岛界限街之南的这片中国领土。此地与香港岛隔海相望,是香港的屏障,久为英国垂涎。
    1856年10月,英国趁清政府忙于镇压国内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之际,联合法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连连败北。1858年3月英舰“加尔各答”号舰长霍尔正式向海军部提出占据九龙作为香港岛的外围的建议。1860年2月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派兵强占了九龙。3月21日,巴夏礼在广州逼使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协议,将今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永租”给英国,每年租金500两。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第六款规定,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由永租改为割让,“并归英属香港界内”。
详情...
《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21日

淄川刘德培起义

    1860年3月21日,淄川刘德培起义。
    刘德培,字雪田,为淄川东关纸坊庄人。中过秀才,教过私塾,是农村贫苦的知识分子出身。
    1860年在家乡率众抗议淄川知县加收漕米,失败被捕,在押往济南途中逃脱。1861年再次领导抗漕斗争,次年在淄川组织团练,称“信和团”,密谋起义。不久与捻军取得联系,不断扩充实力。同年七月率团勇五百余人进驻淄川县城,制造兵器,招兵买马,斗争恶霸,为民除害,数次打得清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九月,转战沂蒙山区。成立“大汉政府”,改用干支纪年,被封为“督招讨大元帅”,后改称“大汉德主”。清廷又派多支军队进攻淄川,迭次失败。不得不派负责鲁豫等军事的统帅僧格林沁亲自指挥,镇压刘德培起义军。1863年4月,僧格林沁率清军包围淄川。刘德培动员全城人民同心协力,奋勇抵抗。6月,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攻破。刘德培拔剑自刎。
详情...

1860年8月1日

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

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
    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由于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未在北塘设防,侵略军登陆后未遇任何抵抗,并建立了滩头阵地。

详情...

1860年10月24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10月24日,钦差大臣奕忻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10月13日,英法侵略联军占据安定门,进占北京。16日英法代表向清政府主持和议的代表恭亲王奕忻提出赔偿英法恤银50万两在22日交付的要求。并规定23日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订“续增条约”。逃到热河的咸丰帝下令“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于是奕忻秉承旨意全盘接受英人条件,在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此约原名《中英续增条约》,共九款。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英国又扩大了如下侵华权益:赔款增为800万两;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将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司割让给英国。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国侵略者如愿以偿。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当政。
详情...
《天津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1860年10月25日

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北京条约》

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北京条约》。
    1857年,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派遣葛罗率军来华,参与了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法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再一次从清政府那里获得了一系列侵略利益和特权。1859年,法国公使率舰队与英、美等国北上换约,不按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入京,而是武力闯入大沽,结果被打得大败。1860年,法国伙同英国再度燃起战火,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0月6日,法军率先闯入圆明园进行抢劫。13日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城的安定门。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议和代表奕訢与法国专使葛罗在清朝礼部大堂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并互换了《中法天津条约》的批准书。
    《中法北京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有:1.赔偿法国白银800万两,赔款交清后,法军退出所占之地。2.由清帝发布上谕颁示天下: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滥行查拿者将予以应得处分。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3.《中法天津条约》互换后,清朝皇帝应于即日降谕,“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法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4.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详情...

1861年1月20日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1月20日,清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朝为了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于1861年1月20日(清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在北京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任命恭亲王奕讥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首席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商(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
    又任命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命崇厚为牛庄、登州、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命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薛焕兼办上海等处通商事务。总理衙门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重要决策机构。
    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
详情...

1861年8月19日

大成国起义军主力受重挫

大成国起义军主力受重挫

    1861年8月19日,大成国起义军主力受重挫。
    1854年(清咸丰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两广天地会领导的反抗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从1854年6月开始,何六、陈开、李文茂等领导广州地区的天地会众相继起义。起义风暴迅速席卷广东全省,数月之内攻克府州县城数十座,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起义军以反清复明为政治口号,号召全国志士仁人同举义旗,推翻清朝政府。
    但各部起义军没有牢固的军事联盟,也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加上缺乏作战经验,起义不久即多被清军各个击破。

详情...
天地会    

1861年9月2日

《中德通商条约》在天津签订

    1861年9月2日,《中德通商条约》在天津签订。
    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也激发了德意志企求从中国攫取特权的欲望。当时的德意志尚未统一,以普鲁士为最强。1961年5月,普方提出谈判签约事宜。9月2日,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崇纶与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的代表艾林波签订了《通商条约》。
    中普《通商条约》共42款,另附"专条",主要内容有:1在条约交换批准5年之后,允许普鲁士使节进京居住。2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3允许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民人家属在广州、潮洲、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芝罘、天津、牛庄、镇江、九江、汉口、琼州、台湾、淡水等口居住、贸易,"至于赁房买屋、租地、造堂、医院、坟茔等事,皆听其便。"4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在中国均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5普鲁士官船(军舰)可驶入中国各口,"船上水师各官与中国官员平行相待"。
    中普《通商条约》是普鲁士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与普鲁士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也使得普鲁士取得了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同等特权,为普鲁士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创造了便利条件。

详情...

1861年11月2日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变。
    11月2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6岁儿子载淳继位,由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执掌政权。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极欲利用载淳生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的计划遭到八大臣的抵制后,便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勾结起来。那拉氏于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訢再拉拢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月1日,那拉氏一行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抵京,当天即与奕訢会昭秘商。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两旁的卫侍一一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任命奕訢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那拉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听政,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
    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称“辛酉政变”。这次改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从政变时加给肃顺等人的“不尽心和议”的罪名和政变后那拉氏、奕訢等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来看,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
详情...
奕䜣     慈禧太后    

1862年3月27日

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上海成立

    1862年3月27日,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上海成立。
    3月27日,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上海成立。旗昌轮船公司,亦名“上海轮船公司”,是美国在华旗昌洋行经营的企业之一。旗昌洋行原为美国资本最早侵入中国并依靠走私鸦片起家的商行。美商沙墨尔·罗塞尔于1818年在广州创立“罗塞尔公司”,俗称“老旗昌”,1824年改名“旗昌洋行”。初期经营鸦片走私,代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中国推售商品,采办丝茶。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废除。旗昌势力伸入各通商口岸,早期驻华领事几乎都成为旗昌洋行股东。买办商人出身的苏松太道吴健彰也投资该行,为其七大股东之一。1867-1872年间垄断了长江航运。该行的全部业务在1891年清理结束。旗昌轮船公司是上海港第一家外商轮船公司。它的成立,说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中心由广州移到了上海,上海遂成为买办商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详情...
买办    

1862年6月4日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就义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就义
    1862年6月4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军事将领。原名“丕成”,后被洪秀全赐名“玉成”。
    陈玉成十四岁作为童子兵参加太平军,充当罗大纲之卫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任左四军正典圣粮,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年,清咸丰四年)在二克武昌之役中一战成名,升为殿右三十检点。其后,陈玉成转战湘、鄂、赣、皖、豫、苏、浙各地,在浦口、三河、丹阳等战役中取得大捷,参与两破江北、江南大营之役,解除天京之围,期间因战功卓著而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清咸丰九年)受封“英王”,与李秀成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支柱,与石达开并称为太平天国两大“勇猛王爵”。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年,清咸丰十年)秋,陈玉成奉命攻湖北以救安庆,翌年在安庆外围与清军激战,但安庆最终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年,清同治元年)四月,庐州失守,陈玉成突围后受苗沛霖之蒙骗,北上寿州(今安徽寿县)与苗沛霖会合,反被苗沛霖擒获交给清军。在押解京师的过程中,清廷下令就地正法,陈玉成遂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
详情...
石达开     太平天国     洪秀全    

1862年6月11日

京师同文馆成立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2年6月11日,京师同文馆成立。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详情...

1862年7月30日

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轮船汽机

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轮船汽机

    1862年7月30日,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轮船汽机。
    徐寿(1818-1884)和华蘅芳(1833-1902)都是江苏无锡人。1862年初,二人同为曾国藩保荐,入安庆内军械所。二人合作,参照外国文献资料,徐寿设计,华蘅芳推导计算,提供准确数据,制造了一台轮船汽机。这是近代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7月30日试演成功,二人都获“奇才异能”之名。1864年1月,二人又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详情...

1862年8月24日

北京同文馆成立

    1862年8月24日,北京同文馆成立。
    8月24日,北京同文馆成立。当时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自己的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曾于1861年1月奏请朝廷命广东、上海各派二名识解外国(英、法、美)文字语言者,携带各国书籍到京作教习,并准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这是近代中国政府下令学习外语的最早记录。
    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前后办理20余年,入馆学员约300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详情...

1863年9月20日

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并

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并

    1863年9月20日,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并,改称“公共租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淞江(苏州河)北岸辟为美侨居留地,界线未定。同治二年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划定美租界界线,美租界扩至今唐山路街道一带。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
    上海租借百年风云,见证了西方帝国者对祖国侵略的见证!

详情...
租界    

1864年7月19日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
    1862年5月底,湘军进驻雨花台后,太平军组织的天京破围战与“进北攻南”计划均遭失败。1863年6月雨花台失守,1864年3月天京合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3日,地堡城被攻占。至此,城外据点尽失,天京保卫战进入最后关头。太平军以决死的信念做好城破即与敌巷战到底的准备。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太平军“舍命抗拒”,与敌鏖战3个小时,终因寡不敌众,湘军破城。接着,神策门、聚宝门、水西门、汉西门均被攻破。天京城终于陷落。
    20日凌晨,李秀成带幼主洪天贵福突围出城。突围中,章王林绍璋战死,洪仁发死于乱军之中,洪仁达被俘遇害。至21日,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湘军屠城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悲壮地失败了。
详情...
太平天国    

1864年8月6日

汇丰银行创办

汇丰银行创办

    186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创办。
    1864年8月6日,英国在香港创办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亦译“香港上海银行”,或简称“香上银行”。初由在由在华的英商太古、沙逊、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禅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发起组织,后为英商垄断。
    该行在华主要活动为:
    一、经营汇兑,操纵外汇市价。
    二、吸收中国人存款和发行银行券、银两券两种纸币,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等处。
    三、通过贷款,控制中国政府的财政经济命脉。

详情...

1864年10月7日

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硬把中国西部的常设卡伦(“卡伦”,为突厥语,是清政府为了盘查商旅、管理游牧等而设在中国城镇附近的军事哨所,距国境界远的上千里,与边境线是两回事),列为分界的标志之一。1862年—1864年间,中俄两国在中国新疆塔尔巴哈台举行勘分西界的多次谈判。谈判前,沙俄出动大批侵略军,向中国常驻卡伦逼近,占领了他们任意确立的“国界线上”的各个战略据点。谈判中,俄方肆意歪曲《北京条约》,坚持所有边界线都依中国常驻卡伦划界的荒谬主张。并以中断谈判相威胁,在俄国压力下,划定了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起,到浩罕边界为止的边界。结果,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详情...

1865年5月18日

捻军起义首战之高楼寨战役

    1865年5月18日,捻军起义首战之高楼寨战役。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捻党纷纷起义。至1855年秋,豫皖边的捻军首领齐集亳州的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决定建立五旗军制。从此,捻军在淮河南北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国的革命。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分兵三路,捻军也分三路迎战。西路鏖战二小时左右,捻军稍却。适中路捻军已将常星阿部击溃,便支援西路捻军向敌人发起反击,将西路清军歼灭。与此同时,东路捻军也已将敌军击溃。在后督队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军乘胜追击,将该圩团团包围,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止敌人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7.5公里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砍死在麦田。这一仗,捻军全歼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详情...
僧格林沁     捻军    

1865年9月20日

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详情...
曾国藩     李鸿章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