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提起仲裁。中国政府随即声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
2013年2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马克卿当天约见菲律宾外交部官员,表示中方对菲方就中菲南海争议提请国际仲裁的照会及所附通知不予接受并将其退回。
当年,南海仲裁庭五名仲裁员人选陆续确定。其中,菲律宾方面指派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德国籍吕迪格·沃尔夫鲁姆在仲裁庭中代表菲律宾。由于中方不接受、不参与仲裁,其余4人均由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日本前资深外交官柳井俊二指派,包括出任庭长的加纳籍的托马斯·A·门萨,以及波兰籍的斯坦尼斯瓦夫·帕夫拉克、法国籍的让-皮埃尔·科特和荷兰籍的阿尔弗雷德·H.A.·松斯。
其中,柳井俊二最早曾指派斯里兰卡籍的克里斯·平托为庭长,招致外界批评,后者因妻子为菲律宾人而需要避嫌辞去这一职务并拒绝参与仲裁案。柳井俊二后又指派门萨代替。
现年79岁的柳井俊二本人曾是日本资深外交官,曾任日本外务省次官和日本驻美大使。他2005年成为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2011年至2014年担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这一任命也曾引起中韩等与日本存在岛屿领土争议国家的质疑。
2014年12月7日,中国外交部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政府对该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即仲裁庭对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没有管辖权,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拥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2015年10月29日,南海仲裁庭作出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裁决。中国政府当即声明有关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针对仲裁庭11月24日至30日就该案实体问题进行的庭审,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
2016年6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声明》,重申中国坚持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仲裁案以及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菲在南海有关争议的立场。
2016年6月29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宣称,将于2016年7月12日公布所谓最终裁决。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