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朝代   >  大事件盘点:中国商朝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中国商朝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中国商朝历史大事件;盘庚迁殷;商朝建立;武丁中兴;伊尹放太甲;九世之乱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定都亳。后盘庚迁殷后,又以“殷商”相称。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1

历史事件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详情...

公元前1048年

孟津之誓

孟津之誓
        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史称“孟津观兵”。
        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这次会盟是武王伐纣前的军事演习,显示了其在诸侯中的威望,为不久发动牧野之战做了动员。

公元前1092年5月8日

比干因直谏剖心致死

比干因直谏剖心致死
        比干是商朝帝乙之弟,殷纣王之叔父,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健作用。纣王当政,比干竭力佐政,推动节牲、节殉、节酗、节欲和奴可戌耕的改革,当时殷商疆域东连大海,西望秦川,南慑九溪,北通沙沱,“诸侯毕服”(《史记•殷本纪》)。针对东夷土著部落,在比干“武伐文征,以德服远,克而必定”的方针指导下,纣王亲率大军东征,继炎黄之后,使得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交通得以沟通,促进了中原文化传播和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乃至兴盛的根基。
        但随着国势的强盛,纣王愈加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愈加腐化堕落、荒淫暴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花天酒地,导致民怨沸腾,惟有比干一如既往劝纣王继续励精图治,修德修政。纣王移居朝歌,建酒池肉林,广选美女。纣王拒谏,将九侯剁为肉酱,将鄂侯做成脯干。比干觉得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批评纣王的过错。纣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详情...

公元前1250年

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武丁统治时期,在丞相傅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武丁时期,曾经对于四方用兵,武丁时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后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迹时,也说武丁曾经奋起武威,攻伐荆楚。

公元前1320年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
    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535年

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公元前1582年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太甲即位后三年间,不够贤明,暴虐无道,违背德政而且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宫。之后三年,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而太甲在桐宫的三年里,不断改过自新,开始向一位明君发展。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重新把大权交给他。太甲再次即位后,重新实施德政,各诸侯国都归顺商朝,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

商朝建立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公元前1649年

伊尹辅政

伊尹辅政
    伊尹原本是一个奴隶,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伊尹自幼聪明好学,虽然身为奴隶,地位低下,但是他既有较高的烹调技术,又深懂古代治国的道理,所以逐渐声名远扬,以至于使商汤三番五次地前去聘请他,但是都被伊尹的奴隶主拒绝。最终商汤迎娶伊尹主人的女儿为妃,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自己身边。
    伊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汤死后,伊尹又历经了几代,成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太甲被软禁了3年。在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后,伊尹才适时把太甲迎回都城,让他重掌王权。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之师,同时也建立了我国宰相制度的雏形。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构建中,相权对君权有着辅佐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