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1048年
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这次会盟是武王伐纣前的军事演习,显示了其在诸侯中的威望,为不久发动牧野之战做了动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公元1130年1月19日
金军南犯,在江淮之间的和州、庐州、滁州等地都遭到当地山水寨中民兵的袭击,而南来的政府军队则无法堵住金军的主力。
1130年10月(南宋建炎三年九月),金兀术的军队分两路渡过长江,连破建康等重要城镇,直逼杭州。宋高宗从杭州出逃,经越州转明州、定州,转乘船南逃,避难于台州、温州之间的沿海各地。金兀术的军队紧追不舍,先后攻破了明州。杭州、越州。
1130年1月19日(南宋建炎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金军攻陷杭州(临安)。金兀术团骑兵不习惯于舟船,更不识水性,无法继续再追袭宋高宗。同时,金军在浙水沿岸,又被严州的乡兵击败于桐庐县的牛山下。所以金几术诡称“搜山检海”已毕,在杭州等地大肆掳掠一番后北返。
1888年10月7日
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海军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中国本来没有海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船坚炮利,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才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海军之为物,于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萌发了建立海军的思想。林则徐认为,海军乃西洋“长技”,中国也应学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与之角逐海上,方能“制胜”。他的这一构想,后来被魏源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语以概括之,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00年6月10日
6月10日,西摩率英、美、奥、意、俄、法、德、日八国联军2000人,分数批乘火车自津赴京,10日晨,第一批共500人,其中英军300,美军100,奥军60,意军40。随即又由英、俄、法、日、德等国军队组成第二批约600人。次日又陆续出发,至11日晚共达2000人。当日晚,西摩联军行至落垡,被数百名义和团拦截,双方交仗,团民50余人阵亡。 6月13日.西摩联军抵达廊坊。下午,遭义和团袭击,双方激战,团民伤亡30余人,14日早晨,义和团约300人,向廊坊车站攻击。联军枪杀团民约80人。有4名意大利兵被砍死。当晚,留在落垡车站的联军支队被围攻,联军击杀团民200人。驻高碑店清军伺义和团游动之际,发炮袭击,毙团民30余人。 16日,西摩决定放弃由铁道赴京,退回杨村,改由运河乘船北上。 18日,义和团2000人会同甘军3000,袭击廊坊车站西摩联军余部,杀洋兵6人,伤48人。晚,义和团及甘军追击包围杨村车站,又毙伤联军约40人。 20日清晨6时,西摩率联军沿北运河向天津溃退。途中多遭义和团及清军阻击,炮火之声,络绎不绝。 22日晨5时,联军攻占西沽炮台。下午,清军以6000人的兵力发起反攻,击毙德军凯塞林、奥卡斯中校。 23日,聂土成令杨慕时率军夺西沽军械库。英军贝茨上校被击毙。 同日,由大沽往援天津租界的俄、德、英、美联军约2000余人,下午到达紫竹林,与租界驻军会合。
1900年6月10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为了镇压轰轰烈烈的北方义和团运动,借机扩大对华侵略,于1900年6月10日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统率、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2000多侵略联军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总兵力最多时达到12万3千人,其中英军约33400人,俄军约23000人,德军约23700人,日军约22000多人,法军约2万人,美军约5800多人,意军约2000多人,奥军300人。
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天津城破后,死尸累积数里。北京被攻陷后尸骸枕籍,以至蛆出体外,无人收集。法国步兵还把上千的中国人赶到一条死胡同,用机关枪扫射,直到没有一个活人。京津一带人民陷入帝国主义的血腥恐怖中,就连帝国主义分子赫德也不得不承认:侵略军的“占领区里,已成人间地狱。
1903年10月5日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檀香山是兴中会的发源地。自从梁启超到此,以“名为保皇,实为革命”为名组织保皇会之后,兴中会团体已荡然无存。仅剩的10余名兴中会会员慑于保皇会的势力,不敢活动。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决心扫除此毒,以一民心。他向华侨散发了数千册《革命军》,11月13日起又连续3天发表演说,号召“必要倾覆满州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提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于目前危险和悲惨地位。随后,孙中山又到奥华湖岛演说。千余名华侨倾听孙中山的演说,深为感动。孙中山见时机成熟,就着手恢复和发展革命组织,取名“中华革命军”,以铭记邹容之功。近千名华侨加入中华革命军。随后,孙中山又发行革命债券,向华侨募款。华侨纷纷损款,以助革命事业。檀香山又成了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据点。
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反悔,任众处罚”
1905年5月14日
湖北新军创始于1896年,至本年已练成步、马、炮、工程、辎重各兵种1.7万人。 1905年5月,北洋六镇新军全部练成,共计兵额近7万人。
这支新军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用新式武器装备,拥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各级军官大多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对新兵的招募,按照西方国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镇压义和团时,新军扩充到1.7万人。1903年袁世凯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新军大加扩充。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建议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他先将北洋“左”、“右”两镇募足兵员,正式成立北洋军第一镇、第二镇,派王英楷、吴长纯分任统制,随后又将巡警营扩编为第三镇,派段祺瑞统制。又将原来的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编成北洋第四镇、第五镇,派王士珍、吴长纯分任统制。5月14日,“京旗常备军”也扩编成镇,以凤山为统制。至此,北洋新军六镇练成。
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由地面作战向陆、海、航空兵联合作战发展。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支军队由于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1913年7月12日
“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国民党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尽管在二次革命发动期,革命党人一度表现得犹豫和动摇,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避免了不战而走的屈辱结局。战斗虽然遭到失败,重要的是,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
1913年9月27日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这天,王统、黄元秀、朱卓文、陆惠生、马素首立誓约,成为中华革命党第一批党员。
誓约全文如下:
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组党从松散式政党向集权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
1924年1月24日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1924年9月4日
1924年9月4日,孙中山组建北伐军。
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第七次会议,孙中山、伍朝枢、瞿秋白、鲍罗廷出席,议决:发表北伐宣言,及大本营移驻韶关宣言,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号召,进行北伐,联合卢永祥、张作霖“共抗直系”。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军。当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随行;迁大本营于韶关,广州设留守府,任胡汉民为代大元帅兼广东省长;以谭延恺为北伐军总司令。
9月18日,中国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宣言申明,北伐的目的,不仅在于消灭曹(锟)、吴(佩孚),而且更在于推翻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20日,北伐军在韶关誓师北伐。22日,孙中山下令北伐各军改称建国军:湘军为建国湘军,谭延恺任总司令;滇军改称建国滇军,杨希闵任总司令;粤军为建国粤子,许崇智任总司令;豫军改称建国豫军,樊钟秀任总司令。
北伐战争无疑是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不仅让中国迈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毅。
1925年8月18日
1925年8月18日,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名目取消,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初编为5个军, 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党军改为第一军,蒋介石任 军长;建国湘军改为第二军,谭延恺任军长;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改为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福军改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国民革命军学习苏联经验,在军、 师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大多由共产党员 担任。国民党通过军队的改组,实现了军政一体化。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
1925年8月26日
1925年8月26日,国民政府统编正规军队。广州国民政府正式组编国民革命军。
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党军和建国军改称国民革命军。5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后,下设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兼任主席,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
军事委员会成立不久,即着手军队改编事宜,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的名目取消,统一组编成国民革命军。编成国民革命军的具体方案是: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党军改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建国湘军改为第二军,谭延闿任军长;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改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福军改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其余赣军、鄂军、豫军等较小的军队编制照旧。国民革命军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队,是进行东征、北伐的主力军。
1925年11月27日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该团的基础是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又招收黄埔军校和滇军干部学校部分学员,战士多为招募的新兵,全团共2千余人。叶挺任团长,称“叶挺独立团”。该团干部的任免、调动由共产党决定,不受国民党第四军的约束。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团设党支部,直接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支可以直接约束的部队。
1928年5月25日
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
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
1929年8月14日
中东路事件,是中华民国和苏联于1929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1896年6月3日,清、俄签订中俄密约,其中一条为允许俄国从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以缩短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程。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纵贯整个东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命名为“东清铁路”。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的不受中国管理
中东铁路事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败收场,为了安抚在这次冲突中损兵折将、实力大伤的东北地方势力,表彰其积极坚定的反共立场,蒋介石将中华民国首批青天白日勋章授予参与指挥了这场中苏战争的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东北军将领。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有感于俄日两大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决心加速收回中东铁路路权,维护国家主权。
1930年4月1日
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3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中指斥蒋介石为国家动乱不安的祸根,历数了蒋介石践踏民主,弄权卖国的种种恶端,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
宣言称:“近月以来,陕甘两省,大股土匪,到处焚掠,凡经被掠之人,周身悉现铁烙。迨军队拘获匪首,其身边皆带有委任状,乃煌煌全国主席蒋中正所颁发,至有数十路之多。”阎锡山就职通电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中原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战争双方基本上都是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利益的新军阀,他们曾联合镇压了人民革命,并且在混战中也不忘以“纵共”指责对方。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虽最终败北,但他们喊出的“反对专制、独裁”的口号,揭起“民主政治”的旗帜,制定的具有联邦精神的宪法,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930年8月23日
1930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
8月23日,放弃进攻南昌的红一军团与从长沙撤出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胜利会师,两个军团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朱永卿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一方面军下辖一、三军团,共有3万多人。
红军第一方面军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直接领导创建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其战斗足迹遍及湘、赣、鄂、闽、浙、皖、粤、桂、川、黔、滇、陕、甘、宁、晋共15个省区。
1932年1月28日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从所占的上海日本租界向闸北、江湾、吴淞等区域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直企图把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陆的基地。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19路军奋起抵抗,中共地下组织积极组织上海各界民众支援19路军。淞沪抗战历时1个多月,日军死伤万余人。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腹背受敌,被迫撤离上海。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等。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由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奋起抵抗,开始了松沪抗战。然而国民党政府却乞求由帝国主义操纵的“国际联盟”进行“调仃”,并于5月5日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抗战的人民和十九路军被出卖了。
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次高潮得到空前体现。共赴国难、抗日图存的凝聚力转化为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信得到增强。中国军人的英勇抵抗,与九一八事变后的溃败逃跑,气象截然不同,使得全国上下弥漫的亡国灭种低落情绪一扫而光。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