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详情...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公元前208年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加之刘邦西路大军攻破武关、蓝田,秦朝主力尽丧,加速覆亡。
公元199年6月1日
公元199年6月1日,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详情...
建安四年,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公元208年7月12日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详情...
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383年9月20日
公元383年9月20日,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1940年10月4日
1940年10月4日,黄桥歼灭战。
10月4日,新四军针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进攻,进行了著名的黄桥歼灭战,以7000士兵全歼韩顽第89军等部一万五千人。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两门、迫击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此次战役,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历史上以少敌多经典战例。
详情...
10月4日,新四军针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进攻,进行了著名的黄桥歼灭战,以7000士兵全歼韩顽第89军等部一万五千人。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两门、迫击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此次战役,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历史上以少敌多经典战例。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