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标签   >  大事件盘点:中国战争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中国战争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中国战争历史大事件:鸦片战争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机轰炸南京;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爆发;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开始

1

历史事件

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国

秦灭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大梁城池坚固,城内又是粮草充足,秦军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然而大梁(今开封),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王贲于是命军士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之战

秦灭齐之战
    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 战国末年,秦国军队所向披靡,一一翦除韩、赵、魏等国。齐国远离秦国,在秦军大肆兼并时,独居齐地一隅,对秦不作防备。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避开齐国的主力,齐王不战而降。至此,嬴政统一全国。
    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630年3月27日

李靖大败突厥兵

李靖大败突厥兵
    公元630年3月27日,中国唐朝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兵。
    突厥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末唐初势力逐渐强大,后分为东西两部。唐朝初年,东突厥更加强盛,其首领颉利可汗曾率兵长驱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岸,对唐朝造成极大威胁。为改变被动局面,唐太宗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增强国力外,同时在军事上积极备战,数年间,便培养起一支精锐部队。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因连年内战和天灾,造成内部分化,势力大减。当年11月,唐太宗任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五路大军共10万人对突厥分路进击。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人从马邑夜袭定襄(今山西平鲁县西北),颉利以为唐全军出动,慌忙北逃,把牙帐移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不久,颉利心腹康苏密又中李靖的反间计,挟隋萧后起及炀帝孙政道降唐,颉利又逃至阴山北的铁山(今大青山北)。唐贞观四年二月八日( 公元630年3月27日,距今已1386年),李靖率军与突厥军在阴山(今大青山)遭遇,展开大会战,唐军斩杀突厥兵万余人,获大胜。颉利率残部万余人欲度沙漠,至碛口,遭唐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降唐,颉利单骑逃往沙钵罗苏尼失部落。三月,唐军兵逼沙钵罗部落,生俘颉利,苏尼失亦举众降唐。至此,东突厥灭亡。
详情...

1840年6月28日

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详情...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1841年1月27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7日,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
    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1841年1月7日,英军不满谈判的进展,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1月27日,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2月26日,英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在此形势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元,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详情...
关天培     琦善     鸦片战争     林则徐     义律     虎门销烟    

1894年8月1日

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4年1月,朝鲜南部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派兵镇压。
    6月5日清朝命太原总兵聂士成、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军2000赴朝,进驻牙山。日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亦派重兵占据仁川至汉城一带战略要地。不久,东学党起义平息,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军。日以帮助朝鲜“改革”拒撤。7月23日,日军闯入朝鲜王宫,俘虏国王,扶植傀儡。
    25日,日军舰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护航觑“探江号”和兵船“高升号”。
    29日,日军进犯牙山清军驻地。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详情...
高升号事件     东学党起义    

1894年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 邓世昌壮烈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4月17日中国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详情...
北洋水师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2月17日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彻底失败而告终——1894年7月25日上午,日本舰队在黄海丰岛海域击沉了清朝“高升”号运兵船,击伤了“济远”号、“广乙”号护航舰。8月1日,清朝和日本同一天互下宣战诏书,甲午战争揭开序幕。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占领威海卫军港,北洋水师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彻底失败而告终。
详情...
北洋水师    

1913年7月12日

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

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
    1913年7月12日,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国民党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
详情...
袁世凯     孙中山    

二次革命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尽管在二次革命发动期,革命党人一度表现得犹豫和动摇,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避免了不战而走的屈辱结局。战斗虽然遭到失败,重要的是,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


1916年1月16日

蔡锷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蔡锷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1916年1月16日,蔡锷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1月16日,蔡锷提前向四川泸州进发。出发之际,他发表《告滇中父老书》,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济之以忠贞,以求勿负我父老之厚望”,并率全体官兵宣誓,誓词为:“谁捍牧圉?日维行者。与子同仇,不渝不舍。严尔纪律,服我方略。伐罪吊民,义闻赫濯。汝惟用命,其功懋懋。违亦当罚,钦哉违谖。”
详情...
护国运动     蔡锷    

蔡锷:“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回不可!”


1917年8月14日

中国正式对德国奥地利宣战

中国正式对德国奥地利宣战

    1917年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国、奥地利宣战。
    8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宣布对德、奥宣战。布告称:“我中华民国政府前以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法,危害中立国人民生命财产,曾于本年二月九日向德政府提出抗议,并声明万一抗议无效,不得已将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等语。不意抗议之后,其潜水艇计划曾不少变,中立国之船只,交战国之商船,横被轰毁,日增其数。……遂于三月十四日向德政府宣告断绝外交关系,并将经过情形宣示中外。……与德国取同一政策之奥国,亦始终未改其度。既背公法,复伤害吾人民,我政府责善之深心,至是实己绝望。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详情...

中国对德战略的彻底转变,很大程度也受到了英、法等协约国持续施压的影响。早在1915年秋,英、法、俄等协约国就曾力图游说中国加盟,以彻底铲除德国在华的影响。出于对协约国必胜的预测,也考虑到对德宣战后可以得到英、法、俄等欧洲列强的支持,加强改善自己的势力地位,遏制东亚邻国日本对中国主权与领土的践踏,从原来的“联德”逐渐转向“排德”。


1917年9月18日

护法战争爆发

护法战争爆发

    1917年9月18日,护法战争爆发。
    9月18日,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临时约法》而发起的护法战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一个重要事件。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详情...
廖仲恺     护法运动     张勋复辟     章太炎     孙中山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9年7月19日

直皖战争结束

直皖战争结束
    1919年7月19日,直皖战争结束,段祺瑞辞职。
    连日来,皖军东、西两路全线溃败,段祺瑞已如丧家之犬。1919年7月18日,靳云鹏向他进最后忠告说:“战争已完全失败,边防军战斗力已失,若不从速设法,恐三数日内,京中粮食问题将令全军不战自溃,至兵临城下,为时已晚,追悔莫及矣。”段表示同意,便向徐世昌请求下令停战。当天,徐世昌颁布停战令,责成各路将领迅饬前方各守防线,停止进攻,听候命令解决。
    7月19日,段祺瑞发表通电,自请罢免官职,解除定国军名义。
详情...

1925年10月15日

浙奉大战爆发

浙奉大战爆发

    1925年10月15日,浙奉大战爆发。
    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将领张宗昌进入上海。2月3日,任浙江督办的孙传芳与奉军订立江浙和平公约,约定上海不驻军。5月,孙传芳由上海撤兵。但奉军并不履行公约撤兵。8月29日,段祺瑞应张作霖之请,任奉系将领杨宇霆为江苏督办,姜登选为安徽督办,津浦全线均为奉系军阀所控制,激化了浙奉矛盾。孙传芳决定驱逐张作霖势力。
    10月10日,孙传芳在杭州秘密召开闽、浙、苏、皖、赣等各省代表会议商讨反奉,同时与冯玉祥的国民军联络,决定先发制人,不宣而战。15日,以五省联军总司令名义,借口奉军驻浙沪破坏和平,通电声讨,向奉军发起突然进攻。孙传芳以3个师的兵力分兵5路向奉军进攻,奉军为保存实力,从上海撤退。19日南京失守。21日,吴佩孚自称14省联军总司令,宣布“讨逆”,浙奉战争又成为第三次直奉之战。

详情...
吴佩孚     张作霖     孙传芳    

浙奉战争是由孙传芳首先发动的,他发动反奉战争同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此次战争奠定了后来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部分格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1926年7月9日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7月9日,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蒋介石发表宣言、通电和告广东军民书等。宣言说:“中正今兹就职,谨以三事为国人告。第一必与帝国主义者及其工具为不断之决战,绝无妥协调和之余地。第二求与全国军人一致对外,共同革命,以期三民主义早日实现。第三必使我全军与国民深相结合,以为人民之军队,进而要求全国人民共负革命之责任。如我全国军人有能以救国爱民为职责,不为帝国主义之傀儡者,中正必视为革命之友军,如能向义输诚,实行三民主义,共同为国民革命奋斗者,中正尤引为吾党之同志。决无南北珍域之见,更无恩仇新旧之分。若有倚恃武力,甘冒不韪,谋危我革命根据地,抗犯我各省国民革命军,乐为帝国主义者效忠,不惜陷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则必认为全国人民之公敌,誓当摧破而廓清之。”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战争是一场讨伐北洋军阀的正义战争,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是因为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极大地鼓舞了国民革命军的士气。
详情...
杜月笙     北伐     国民革命军    

1929年6月25日

蒋桂战争结束

蒋桂战争结束
    1929年6月25日,蒋桂战争结束。
    1929年6月,蒋桂战争结束。蒋桂战争是于3月27日爆发的,4月1日,何键通电拥蒋,脱离桂系。2日,桂系李明瑞、杨腾辉于前线倒戈,桂军遂于3日晚放弃武汉,败逃鄂西。
    5日,蒋介石命张发奎、朱绍良、夏斗寅率部追击桂军,同时又派人招抚桂军主力将领胡宗铎、陶钧、夏威,21日,胡、陶、夏同时通电下野出洋,部队听候改编,至此,桂系主力全部瓦解。
    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通电组织“护党救国军”讨蒋,由白崇禧、黄绍闳率军分两路进攻广州。5月15日,何键军克桂林,随以主力协同粤军夹击梧州。6月2日,粤、湘军联合攻陷梧州。12日,蒋介石命李明瑞、杨腾辉两师南下援粤围攻桂军,白崇禧、黄绍闳率军力战,屡遭败绩。24日,白、黄败逃越南。
详情...

1930年4月1日

中原大战爆发

中原大战爆发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宣誓讨蒋,中原大战爆发。
    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3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中指斥蒋介石为国家动乱不安的祸根,历数了蒋介石践踏民主,弄权卖国的种种恶端,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
    宣言称:“近月以来,陕甘两省,大股土匪,到处焚掠,凡经被掠之人,周身悉现铁烙。迨军队拘获匪首,其身边皆带有委任状,乃煌煌全国主席蒋中正所颁发,至有数十路之多。”阎锡山就职通电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详情...
阎锡山     蒋介石     冯玉祥     李宗仁    

中原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战争双方基本上都是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利益的新军阀,他们曾联合镇压了人民革命,并且在混战中也不忘以“纵共”指责对方。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虽最终败北,但他们喊出的“反对专制、独裁”的口号,揭起“民主政治”的旗帜,制定的具有联邦精神的宪法,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931年5月5日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1年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上海英国领事馆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既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现在地位。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时驻扎于上述区域之毗连地方。第四条:为证明双方之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为委员。该委员会并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
详情...

该协定使日本躲过外交危机,为其再次侵略中国积蓄力量,同时也维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利益。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布防,从而使上海门户大开,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1931年8月6日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开始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开始

    1931年8月6日,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开始。
    蒋介石第二次“围剿”遭惨败后,仅隔一个月,于1931年7 月1日纠集30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
    国民党军队采取三路合击:中路由南昌、右路由吉安、左路 由南丰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想靠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 实行“围剿”。红军第一方面军30000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仍 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以一部分兵力将敌人主力部队 7个师向兴国以西和西北地区吸引,主力以8月4日向东突进。6日 在莲塘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旅。7日在良村歼敌第五十四师2个团, 11日在宁都黄陂歼敌第八师4个团。9月1日在老营盘歼敌第九师 1个旅;在高兴圩歼敌第十九路军主力。15日在方石岭歼敌第五 十二师。此役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 支。
    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详情...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