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标签   >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军事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军事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军事历史大事件:中东路事件;蒋冯开战;武汉国民政府挥师北伐;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中国军队在缅发起反攻;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机轰炸南京;新四军正式组建;南京大屠杀

1

历史事件

1903年10月5日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檀香山是兴中会的发源地。自从梁启超到此,以“名为保皇,实为革命”为名组织保皇会之后,兴中会团体已荡然无存。仅剩的10余名兴中会会员慑于保皇会的势力,不敢活动。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决心扫除此毒,以一民心。他向华侨散发了数千册《革命军》,11月13日起又连续3天发表演说,号召“必要倾覆满州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提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于目前危险和悲惨地位。随后,孙中山又到奥华湖岛演说。千余名华侨倾听孙中山的演说,深为感动。孙中山见时机成熟,就着手恢复和发展革命组织,取名“中华革命军”,以铭记邹容之功。近千名华侨加入中华革命军。随后,孙中山又发行革命债券,向华侨募款。华侨纷纷损款,以助革命事业。檀香山又成了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据点。
详情...
兴中会     孙中山    

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反悔,任众处罚”


1905年5月14日

袁世凯练成北洋新军

袁世凯练成北洋新军
    1905年5月14日,袁世凯练成北洋新军。
    湖北新军创始于1896年,至本年已练成步、马、炮、工程、辎重各兵种1.7万人。 1905年5月,北洋六镇新军全部练成,共计兵额近7万人。
    这支新军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用新式武器装备,拥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各级军官大多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对新兵的招募,按照西方国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镇压义和团时,新军扩充到1.7万人。1903年袁世凯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新军大加扩充。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建议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他先将北洋“左”、“右”两镇募足兵员,正式成立北洋军第一镇、第二镇,派王英楷、吴长纯分任统制,随后又将巡警营扩编为第三镇,派段祺瑞统制。又将原来的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编成北洋第四镇、第五镇,派王士珍、吴长纯分任统制。5月14日,“京旗常备军”也扩编成镇,以凤山为统制。至此,北洋新军六镇练成。
详情...
袁世凯    

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由地面作战向陆、海、航空兵联合作战发展。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支军队由于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1913年7月12日

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

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
    1913年7月12日,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国民党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
详情...
袁世凯     孙中山    

二次革命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尽管在二次革命发动期,革命党人一度表现得犹豫和动摇,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避免了不战而走的屈辱结局。战斗虽然遭到失败,重要的是,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


1913年9月27日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这天,王统、黄元秀、朱卓文、陆惠生、马素首立誓约,成为中华革命党第一批党员。

    誓约全文如下:

    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详情...

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组党从松散式政党向集权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


1924年1月24日

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1924年1月24日,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详情...
黄埔军校    

1924年9月4日

孙中山组建北伐军

孙中山组建北伐军

    1924年9月4日,孙中山组建北伐军。
    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第七次会议,孙中山、伍朝枢、瞿秋白、鲍罗廷出席,议决:发表北伐宣言,及大本营移驻韶关宣言,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号召,进行北伐,联合卢永祥、张作霖“共抗直系”。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军。当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随行;迁大本营于韶关,广州设留守府,任胡汉民为代大元帅兼广东省长;以谭延恺为北伐军总司令。
    9月18日,中国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宣言申明,北伐的目的,不仅在于消灭曹(锟)、吴(佩孚),而且更在于推翻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20日,北伐军在韶关誓师北伐。22日,孙中山下令北伐各军改称建国军:湘军为建国湘军,谭延恺任总司令;滇军改称建国滇军,杨希闵任总司令;粤军为建国粤子,许崇智任总司令;豫军改称建国豫军,樊钟秀任总司令。

详情...

北伐战争无疑是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不仅让中国迈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毅。


1925年6月4日

广州发生滇桂军叛乱

广州发生滇桂军叛乱
    1925年6月4日,广州发生滇桂军叛乱。
    6月4日,滇桂军在刘震寰、杨希闵的策划下,占领了广东省长署、粤军总司令部及公安局、财政部、兵工厂等要地。
    5日,国民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下令免除杨、刘本兼各职,并命令各军全力讨逆。
    6日,命令东征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回师平乱。10日,学生军进抵广州近郊。同时,中共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发动广州地区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支援和配合平乱。
    11日发起总攻击,战斗只进行了一天半时间,12日进入广州,全歼杨、刘叛军2万多人。杨、刘2人逃入沙面租界地后俱遁香港。
详情...

1925年8月18日

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1925年8月18日,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名目取消,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初编为5个军, 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党军改为第一军,蒋介石任 军长;建国湘军改为第二军,谭延恺任军长;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改为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福军改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国民革命军学习苏联经验,在军、 师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大多由共产党员 担任。国民党通过军队的改组,实现了军政一体化。

详情...
黄埔军校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


1925年8月26日

国民政府统编正规军队

国民政府统编正规军队

    1925年8月26日,国民政府统编正规军队。广州国民政府正式组编国民革命军
    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党军和建国军改称国民革命军。5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后,下设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兼任主席,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
    军事委员会成立不久,即着手军队改编事宜,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的名目取消,统一组编成国民革命军。编成国民革命军的具体方案是: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党军改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建国湘军改为第二军,谭延闿任军长;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改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福军改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其余赣军、鄂军、豫军等较小的军队编制照旧。国民革命军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队,是进行东征、北伐的主力军。

详情...

1925年11月27日

叶挺独立团组成

叶挺独立团组成
    1925年11月27日,叶挺独立团组成。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该团的基础是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又招收黄埔军校和滇军干部学校部分学员,战士多为招募的新兵,全团共2千余人。叶挺任团长,称“叶挺独立团”。该团干部的任免、调动由共产党决定,不受国民党第四军的约束。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团设党支部,直接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支可以直接约束的部队。
详情...

1927年4月19日

武汉国民政府挥师北伐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挥师北伐。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奉系张作霖。
    武汉国民政府面临着被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严重危机:蒋介石以南京为中心,联合川、黔、粤、桂等省军阀,从东、南、西三方面对武汉实行军事包围;在北方,张作霖进兵河南,觊觎武汉。为摆脱被围困的境地,唐生智、张发奎等主张东征讨蒋,汪精卫、鲍罗廷等主张北伐,理由是可以把冯玉祥的国民军从陕西接应出来,在河南会师,驱逐奉军出京、津,然后再解决蒋介石的另立中央、违背党的组织纪律问题。南京方面李宗仁派其参谋长王应榆到武汉,提出“双方均承认既成事实,大家分道北伐,待会师北京,再开会和平解决党内纠纷”。武汉中央遂决定继续北伐的战略决策。
    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第二期北伐誓师典礼。汪精卫在誓师典礼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把革命的势力,扩充到北京,统一全中国,将帝国主义在北部的最大锁链打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的政治的势力完全扫除,这是我们此次北伐的第一个目的。我们要使全国民众能得到解放,必须要打倒奉系军阀,这是我们此次北伐的第二个目的。我们要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尤必须要打倒本党的内奸蒋介石!这是北伐的第三个目的。”
详情...

1928年5月25日

中共决定将工农革命军定名“红军”

中共决定将工农革命军定名“红军”
    1928年5月25日,中共决定将工农革命军定名“红军”。
    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
    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
详情...

1929年5月15日

蒋冯开战

蒋冯开战
        1929年5月中旬,冯玉祥在陕西华阴部署反蒋军事行动后,蒋、冯第一次军事冲突开始。蒋、冯军事冲突起因于山东事件。3月,日本与南京政府签订撤出济南的协议,按协议,济南应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而蒋介石则急令西北军不许接收济南,并通知日方,由中央军接收济南。蒋、冯矛盾激化。蒋欲解决冯部,冯亦决计反蒋
详情...

1929年8月14日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中华民国和苏联于1929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1896年6月3日,清、俄签订中俄密约,其中一条为允许俄国从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以缩短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程。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纵贯整个东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命名为“东清铁路”。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的不受中国管理
        中东铁路事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败收场,为了安抚在这次冲突中损兵折将、实力大伤的东北地方势力,表彰其积极坚定的反共立场,蒋介石将中华民国首批青天白日勋章授予参与指挥了这场中苏战争的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东北军将领。

详情...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有感于俄日两大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决心加速收回中东铁路路权,维护国家主权。


1930年4月1日

中原大战爆发

中原大战爆发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宣誓讨蒋,中原大战爆发。
    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3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中指斥蒋介石为国家动乱不安的祸根,历数了蒋介石践踏民主,弄权卖国的种种恶端,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
    宣言称:“近月以来,陕甘两省,大股土匪,到处焚掠,凡经被掠之人,周身悉现铁烙。迨军队拘获匪首,其身边皆带有委任状,乃煌煌全国主席蒋中正所颁发,至有数十路之多。”阎锡山就职通电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详情...
阎锡山     蒋介石     冯玉祥     李宗仁    

中原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战争双方基本上都是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利益的新军阀,他们曾联合镇压了人民革命,并且在混战中也不忘以“纵共”指责对方。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虽最终败北,但他们喊出的“反对专制、独裁”的口号,揭起“民主政治”的旗帜,制定的具有联邦精神的宪法,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930年8月23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

    1930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
    8月23日,放弃进攻南昌的红一军团与从长沙撤出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胜利会师,两个军团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朱永卿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一方面军下辖一、三军团,共有3万多人。

详情...
红一方面军    

红军第一方面军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直接领导创建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其战斗足迹遍及湘、赣、鄂、闽、浙、皖、粤、桂、川、黔、滇、陕、甘、宁、晋共15个省区。


1931年9月2日

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

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

    1931年9月2日,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
    9月2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的国民党军,在根据地军民连续打击下,全线撤退。红一方面军乘机对退却之敌实施追击和截击,进一步扩大战果。
    15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江西兴国县方石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第九师炮兵团和一个步兵营,俘敌5000余人,缴各种枪4500余支,子弹120余万发。至此,红一方面军历经一个多月作战,六战六捷,共歼敌17个团3万余人,缴枪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详情...

1932年1月2日

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193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1月1日,日本侵略军从三面向锦州发动总攻,2日占领锦州。中国驻军3万余人奉国民政府命令,稍作抵抗即撤入山海关内,东北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并于去年11月进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所在地锦州。
    国民政府在美国授意下,向国际联盟提议划锦州为“中立区”,由英、美、法、意等国派军驻扎。这一建议,激起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愤怒和反对。旅居巴黎的侨胞痛殴中国出席国联代表施肇基,要求国民政府退出国联。
    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锦州军政机关在日军总攻锦州前,已从锦州撤入关内,致使日军在没有遭到大的阻击的情况下,顺利占领了锦州。
详情...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地处北宁、锦朝两铁路交叉点,是榆关屏障。通往关内的咽喉。日军要夺取锦州,除了完成对辽宁全省的占领,还想以锦州为基地,继续西侵热河省和平津地区。


1932年1月28日

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从所占的上海日本租界向闸北、江湾、吴淞等区域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直企图把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陆的基地。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19路军奋起抵抗,中共地下组织积极组织上海各界民众支援19路军。淞沪抗战历时1个多月,日军死伤万余人。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腹背受敌,被迫撤离上海。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等。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由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奋起抵抗,开始了松沪抗战。然而国民党政府却乞求由帝国主义操纵的“国际联盟”进行“调仃”,并于5月5日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抗战的人民和十九路军被出卖了。
详情...
十九路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次高潮得到空前体现。共赴国难、抗日图存的凝聚力转化为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信得到增强。中国军人的英勇抵抗,与九一八事变后的溃败逃跑,气象截然不同,使得全国上下弥漫的亡国灭种低落情绪一扫而光。


1935年6月12日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川军杨森部后,经天全、芦山抵宝兴。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此山海拔4000多米,一上一下要走70里路,高山缺氧,积雪终年不化,行人翻越十分困难,有些人坐下休息就再也起不来。 同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到达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李先念率领在此迎接中央红军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会合。 14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到了达维镇。接着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都出席了大会。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总兵力达10多万人。
详情...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