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4年1月28日
1月28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武昌自强学堂。这是一个官办的新式学校,以培养通洋务的人才、外语翻译人员为主要目的。分方言(外国语言文字)、格致、算学、商务四斋。
1897年特算学斋并入西湖书院,格致及商务西斋停办,只办方言斋,学习英、法、德、俄四国语言,学习期限5年。
1894年6月6日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开设了推行[大路政策],他的首要目标是侵略朝鲜和中国。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江华条约》。从此,朝鲜逐渐沦为殖民地。朝鲜人民不甘心做奴隶,1894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清朝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叶志超、聂士成率淮军2400人在牙山登陆。
东学党的创始人叫崔济愚,以宗教的形式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1893年朝鲜发生灾荒。1894年1月,东学党领导人权俸准领导农民起义,攻占古埠郡衙,活捉郡守。起义军攻占郡城后建立革命政权执纲所,提出灭尽权贵,逐灭委意得口号。3月,农民军击溃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并乘胜前进。4月底,一举攻占南方重镇全州,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1894年7月21日
7月21日,薛福成病死。薛福成生于1838年。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江苏无锡人。初入曾国藩幕府,后随李鸿章办外交。1879年主张改革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薛福成称赞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工商立国”,“工实居商之先”,所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中国的工商业;并且主张让私人集股成立公司,不赞成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政策。提出“圣人正不讳言利”、“人人欲济其私”等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观点。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道,在镇海参与击退法舰之战。1889年以左副都御史出使英、法、比、意四国。1893年11月,清政府以四川布政使龚照瑷代薛福成。
1894年7月25日
公元1894年7月25日(大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起航,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浪速号(日本语:なにわ)巡洋舰悍然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 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其中只有12人获救,二副韦尔什、大车戈尔顿等5名英国人,以及舵工一名和船员56名,全部葬身海底。
1894年7月25日
7月25日凌晨,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完成护航任务,从朝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遭早有准备的日舰拦截围攻。护航操江号被掳,高升号将士拒绝投降,被击沉,上千名官兵殉难。广乙被重创,触礁焚毁。济远管带方伯谦悬挂白旗欲降,爱国士兵抗命,怒发尾炮还击,重创日舰吉野号。丰岛海战后,日本取得了朝鲜海面的制海权。
公元1894年7月25号,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在坪井航三少将的指挥下对中国舰队进行偷袭,拉开了甲午中日海战序幕。战后,两国纷纷向对方下了正式战书。
1894年8月1日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4年1月,朝鲜南部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派兵镇压。
6月5日清朝命太原总兵聂士成、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军2000赴朝,进驻牙山。日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亦派重兵占据仁川至汉城一带战略要地。不久,东学党起义平息,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军。日以帮助朝鲜“改革”拒撤。7月23日,日军闯入朝鲜王宫,俘虏国王,扶植傀儡。
25日,日军舰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护航觑“探江号”和兵船“高升号”。
29日,日军进犯牙山清军驻地。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4年9月5日
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人(今属广东东莞市)。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 [1] 因古代“容”“颂”相通而取斋名为“颂斋”。在书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1894年9月15日
1894年9月14日,中日平壤会战正式打响。
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
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
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
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
1894年9月15日
1894年9月15日,清抗日将领左宝贵逝世。
左宝贵,字冠廷,回族,山东临沂平邑县人,祖籍山东德州齐河县左三里村,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甲午战争“三英”之一。
出生于贫农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家无恒产。清咸丰六年,投效军营,历任千总、游击、副将、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提督记名。治军严肃,重文爱勇,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颁赏奖武金牌,赐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予“铿色巴图鲁”勇号,封建威将军。参与修筑了关外铁路,开办多处金矿,并捐资建学,设置慈善卫生机构,深受民众爱戴。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向中国军队挑衅。9月15日,在平壤牡丹台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入祀昭忠祠,光绪帝赠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清廷拨款在其故里地方集修建了衣冠冢。
1894年9月17日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 邓世昌壮烈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4月17日中国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4年9月17日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海军将领林永升逝世。
林永升(1853年-1894年9月17日),又名翼升,字钟卿,福建侯官人。清朝北洋海军将领,左翼左营副将。1894年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为巡洋舰经远管带,在战事中被日军炮弹击中殉国。
林永升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于后学堂习驾驶,1871年首届毕业,上建威训练舰,游经南洋各地。之后以千总阶留学堂任教习。1876年获选派往英国留学,入英国皇军海军学校,再上英国地中海舰队铁甲舰上实习。1880年回中国后调往北洋舰队,先任镇中号炮船管带,之后又任康济号管带。1887年往德国接经远号巡洋舰回国。同年北洋海军编成,任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林永升指挥经远号作战。经远号中弹甚多,逐渐脱离队形,被四艘日舰围攻。但在林永升指挥下仍沉着作战。后来林永升在舰上被炮弹击中,即场身亡。之后舰上大副、二副亦先后中弹身亡,经远号沉没。战后清廷以林永升在战事中作战英勇,照提督例抚恤,追赠太子少保。
1894年9月19日
1894年9月19日,洋务派创办的上海华盛纺织总厂开工。
9月19日,上海华盛纺织总厂开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以“自强”名义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在“求富”名义下创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等部门。1878年侯补道彭汝琮倡议兴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经几次变动,1879年李鸿章派郑观应为总办,并奏准专利10年。后改派龚寿图接办。1890年投入生产,营业兴盛。1893年失火被毁。1894年由李鸿章派盛宣怀规复,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下设分厂。是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目的是看到洋布在中国的销路很好,有利可图,可“销分洋商之利”。
1894年10月5日
邓中夏(1894 .10.5-1933),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3月,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8月当选为第二届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局委员长,中央局委员、组织部主任等职。后来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参加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3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时年39岁。
1894年10月28日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894年11月21日
旅顺大屠杀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
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
今天,当我们重阅那些淌血的文字记载,仍不免心惊肉跳,战栗不已。这究竟是一场蓄意的空前谋杀,还是一个民族压抑许久的集体无意识犯罪?在血色斑驳的旅顺屠杀遗迹前,我们又如何索解一个拥有“菊花与军刀”二元人格的海岛国民的复杂人性图谱?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尘封的历史同样能指引未来,回首那个不堪回首的凄惨岁月,让忏悔者忏悔,让反思者反思!
1894年11月22日
11月22日,日军占领旅顺。金州失陷,旅顺后方空虚。11月18日,日军海、陆两路进犯旅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亲赴天津,而请李鸿章同意北洋舰队赴援,未准。总兵徐邦道率所部于北面御敌,重挫敌焰。旅顺各守将却不事战备,忙于掳掠财物,致使徐邦道后路无援,退回旅顺。21日,日军分数路发起总攻,徐率残部再战,终因兵少而败。22日,日军入据旅顺,血洗全城。旅顺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旅顺是北洋海军基地,经营多年,弃于一旦。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