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0年9月22日
1930年9月22日,辛亥革命元老谭延闿病逝。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经三次出任湖南督军,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谭延闿书法主攻楷书颜体,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与吴稚晖、胡汉民、于右任并称“民国四大书家”,也称“真草篆隶四大家”。
1931年9月17日
1931年9月17日,政治活动家杨度逝世。
杨度,又号虎禅师,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
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
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逝世。
1933年9月22日
1933年9月22日,军阀陈炯明病死。
陈炯明,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
陈炯明早期思想激进,敢做敢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香港召集同志准备东江起义。11月6日,在淡水起义,打响东江起义的第一枪。二次革命中,宣布广东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
1916年在惠州附近成立了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参加护国。袁世凯死后,交出兵权,北上晋见段祺瑞、黎元洪,获“定威将军”称号。
1919年10月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反对孙中山北伐,鼓吹联省自治。1922年6月指使所部叛变,炮轰孙中山驻地后回任粤军总司令。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
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大总统非常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
1934年7月14日
7月14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诗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北平逝世,享年43岁。他在《新青年》上发表过许多振聋发聩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1935年7月16日
中国电影业奠基者之一郑正秋,原名芳泽,号伯常,别号药风。1888年12月24日生于广东潮阳。于1913年开始电影创作,改名正秋。同年编导中国首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5年创办大中华新剧社,从事新剧(即文明戏)活动,编演抨击袁世凯的新剧《隐痛》、《皇帝梦》等。1922年初与张石川等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任协理,同年4月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执导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上映后,颇受观众欢迎,为中国长故事片的创作奠定基础。此后编导或参与演出50余部影片,如《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姊妹花》、《自由之花》,1925年创作话剧《孙中山》,并扮演孙中山,获得好评。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1935年7月16日于上海病逝。
1935年10月8日
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1935年10月22日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著名的爱国进步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者。他1890年出生于江苏东台,曾在上海《时报》和《申报》前后工作近20年。从1933年3月起,他到苏联采访、考察两年多,撰写了一批报道,向国内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写了《中国报学史》等专著,对革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了贡献,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36年5月12日
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院议员,并任《民报》编辑。辛亥革命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免职。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时任交通部部长。
“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参加创办《建设》杂志,鼓吹新文化运动。1924年国民党改组,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北上时,代理大元帅职。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因涉嫌刺杀廖仲恺及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等原因去职。1927年与蒋介石同谋发动反革命政变,历任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立法院院长。
1931年与蒋争权,被软禁,“九一八”事变后获释。1933年在香港办《三民主义》半月刊,标榜抗日、反蒋、反共。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夏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同年5月12日因脑溢血在广州病逝。
1936年6月14日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
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1936年6月14日
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章炳麟,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逝世。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流亡海外。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结识,立志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替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章炳麟与蔡元培等联合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他再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1909年在日本重组光复会与同盟会决裂。1913年宋教仁案后策动讨伐袁世凯被袁禁锢。
“五-四”时期,其革命意志渐渐萎靡,脱离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坚决主张抗日。晚年在上海以卖文为生,在苏州办国学讲习会。
1936年10月19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在3天公开吊唁中,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近万人。
1936年11月2日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1865年生于安徽合肥。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军事。1896年随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第六镇统制、江北提督等职。与冯国璋、王士珍合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二军军统,署湖广总督。1912年起历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控制北京政府,与总统黎元洪争权,发生府院之争,成为皖系军阀首领。张勋复辟后,任讨逆军总司令。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1920年组织定国军,任总司令,在直皖战争中失败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出任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次年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主张召开的国民会议。1926年纵容军警开枪屠杀爱国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蛰居于天津租界。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上海。
1937年3月12日
陈为人,1899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江华县,1918年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习,1920年冬去苏联学习,1921年冬奉调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北京铁路工会工作,担任中共北方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在铁路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1927年5月,陈为人出席党的五大。1928年12月和1931年春,陈为人在沈阳和上海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组织狱中党支部,领导狱中同志坚持斗争,均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2年下半年,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形势下,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不得不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陈为人和妻子韩慧英(党的地下交通员)奉党中央派遣,留在上海,负责中央文库的管理工作。1937年3月12日,陈为人在上海病逝,时年38岁。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陈为人为革命烈士。
1938年2月16日
2月16日,著名武生演员杨小楼因病逝世。杨小楼幼年入小荣椿科班,从杨隆寿、杨万青、姚增禄、范福泰等习武生,24岁在北京搭宝胜和班,戏报上书“小杨猴子”,很能叫座。后赴天津下天仙茶园,以《艳阳楼》等剧轰动津门。再返京后搭入谭鑫培的同庆班,声名大振,并得谭鑫培、俞菊笙、王楞仙等人的指点。艺更精进。28岁,进升平署,从此成为内廷供奉,常在宫中演唱,声誉更隆。1912年,杨小楼首次赴上海,连演40天,戏目不重。1921年,崇林社编排《霸王别姬》,1922年旧历正月,在第一舞台首演。此后,每有大义务戏,总是以杨小楼、梅兰芳的这出《霸王别姬》为压台大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杨小楼再不公演。
1938年5月17日
5月17日,原北洋政府总统曹锟在天津病死。曹锟是直隶天津人。少时以贩布为生。1881年投淮军当兵。1895年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右翼步兵一营任帮带。1907年升任第三镇统制。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第三师师长、直隶督军、直鲁豫巡阅使。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奉系,控制北京政府。1923年10月,以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590人,被选为大总统,世称“贿选总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曹锟被软禁。1926年4月获释。后奔河南投靠吴佩孚。1927年后寓居天津租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曾多次拉他参加敌伪组织,均予拒绝。
1938年9月15日
经亨颐(1877—1938年9月15日)我国近代教育家,书画家。经亨颐,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回国参加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校长,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五四”运动时期,鼓励支持爱国民主斗争,倡导新文化运动,大胆改革教育。因遭守旧势力排挤而离职。此后在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并担任校长。1923年又到宁波任省立四中校长。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常委、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在本省从教20余年,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提倡人格教育。
1939年1月17日
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1939年1月19日
何育杰,字吟莒(1882~1939),浙江慈溪人。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04年被派赴英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09年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编委等职。
1914年他在北京大学主编的物理学教材为中国首批自编大学用物理学教材。他在北大所开课程如:数学、物理、热力学及气体运动论。电学、原量论(即鼻子论)等均为国内首开课程。
由于他在开创中国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于1940年特设“何育杰物理学纪念奖金”,这是中国为物理学设立的第一个奖金。何育杰主要论、译著有“爱因斯坦和相对论”,“X线与原子内部构造之关系”、《物质与量子》、《自然之机构》等。
1939年6月5日
徐世昌,1855年生,原籍天津,生于河南汲县,幼入私塾,后得袁世凯资助,北上应试中进士。1889年为翰林编修,后为袁世凯重要谋士。
辛亥革命后,他协袁谋取清政府军政大权。1918年10月,他被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1919年主持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主张“偃武修文”。“五·四”运动时,指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后在全国群众运动的压力下,罢兔曹汝霖、章宗祥等。
1922年6月,被直系军阀逼迫下台,后避居天津英租界。晚年编著有《清儒学案》、《东三省政略》等。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