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0年4月24日
1971年3月3日
卫星重221公斤。其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266公里,最远点1826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龟为69.9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06分钟。它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卫星上带有宇宙线、X射线、高磁场和轨道外热流探测器, 使我国首次用卫星获取了空间物理数据。
1975年11月26日
返回式卫星是人类空间技术领域争夺最为激烈的制高点,美苏两国一度将其作为争夺太空霸权、进行战略侦查的主要手段。
1981年9月20日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所谓一箭三星是指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除具有科学意义外,更反映了军事工业和航天技术的水平,因而引起世界的关注。三颗卫星准确入轨后,各系统工作正常,不断向地面发送各种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1986年2月1日
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于2月20日准时定点于东经103度赤道上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进入了实用阶段。
1990年4月7日
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火箭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球200公里、远地点距地球36000多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从而成功地把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
发射亚星是“长征三号”火箭连续成功进行的第六次发射。自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首次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长征三号”火箭已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五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990年7月16日
7月16日,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助推火箭和一、二级火箭正常飞行,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大推力运载火箭是以改进后的长征二号为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而组成的。它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的。有关专家称,这次试验证明:新型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合理,各系统适应性符合要求;新建发射工位及其设备、设施可靠实用;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测控通信、发射设施等系统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1990年9月3日
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卫星升空。
1990年9月3日9时53分,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进入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这颗卫星准确送入了预定轨道。13时14分,乌鲁木齐卫星地面站收到第一幅甚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云和地表图像清晰,云层层次丰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正在按计划对卫星进行在轨测试。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气象云图、海洋探测资料和大气物理资料,提高我国大气探测和天气预报能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
1992年3月22日
3月22日,原航天工业总公司在用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澳大利亚B1通信卫星时,第三助推器的点火触点因一块两公分左右的多余铝屑物产生的电弧接通了关机触点,从而造成助推器在点火后随即关机。火箭主计算机测的推力不够,所以发动机于7秒后实施了紧急关机,最终发射失利。
为了牢记这个惨痛的教训,1994年3月22日,原航天工业总公司决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航天质量日。
1992年8月14日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8月14日7时1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来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顺利起飞,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通信卫星入预定轨道。
发射结果表明,“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将“澳星”送入了轨道倾角为28度、近地点高度为202公里、远地点高度为1049公里的椭圆轨道;火箭控制系统为“澳星”建立了所需的入轨姿态,航天测控网及时间用户提供了卫星轨道根数等主要参数。这次我国为澳大利亚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的合同完成后,“澳星”今后的测控,将由美国休斯公司负责。
1995年7月25日
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太平号卫星(HS601)于1995年1月26日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提供的长征二号E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火箭正常飞行到约50秒时发生爆炸,造成星箭全部损失。
长城公司和休斯公司的报告得出结论,有两个可熊的故障原因,一、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卫星和上面级与运载火箭的特殊联接方式出现谐报,造成卫星局部结构破坏。二、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局部结构破坏,本着对用户和航天保险界负责的精神,长城公司和休斯公司将共同工作消除上述故障原因,并在发射前加强对高空切变风的监测。
长城公司和休斯公司再次肯定他们之间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并坚定继续扩展符合双方商业利益的合作领域的信心。
此后,经过11个月的努力,“长二捆”运载火箭终于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美国的“亚太二号”卫星。
1999年11月20日
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21日凌晨3时41分,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这次飞行试验,飞船上没有载人。在地面准备阶段,发射中心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垂直总装、测试,然后将其垂直运输至发射场。飞船、火箭的最后测试和发射,都是通过远距离控制的。据介绍,这些技术创新,是我国航天测试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此间航天界专家评价,这次发射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嫦娥奔月动人传说到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华夏“飞”梦五千年。萦绕着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今天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令中华儿女倍感自豪的一件盛事!
2001年1月10日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中国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2003年1月5日
1月5日19时16分,“神舟”四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至此,我国载人航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日晚上,当“神舟”四号飞船环绕地球运行107圈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航测量船向其发出了返回命令。飞船随即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开始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飞船进入距地面80公里的大气层后,以每秒约8公里的高速飞行,与大气层剧烈摩擦,返回舱表面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蔽,与地面暂时中断了联系。飞船刚飞出“黑障区”,担负飞船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及时发现了目标。之后,按照预定的程序,飞船平稳地在内蒙古中部飞船着陆场场区内着陆,搜救人员对飞船返回舱进行了回收。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2004年4月19日
4月1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纳型卫星――“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0年8月1日
2010年8月1日,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8月1日凌晨5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复杂、规模庞大,它的建设应用,将实现我国航天从单星研制向组批生产、从保单星成功向保组网成功、从以卫星为核心向以系统为核心、从面向行业用户向面向大众用户的历史性转型,开启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2010年10月1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10月1日傍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飞行了1533秒之后,嫦娥二号实现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2011年9月29日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9年1月3日
事件意义: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2019年12月17日
胖五介绍:火箭全长约57米,相当于20层楼高,芯级直径5米,“腰围”15.7米以上,起飞质量约870吨,起飞推力为1100多吨,能将近25吨载荷送到300~400公里外近地轨道,相当于一次可以将16辆轿车送上太空。胖五也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
胖五历史:在此之前,长征五号两次发射,一成一败。2016年11月3日,首次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但在2017年7月2日,火箭飞行至346秒时突发故障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事件意义:时隔两年,“胖五”成功归来。作为中国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长征五号重任在肩。未来将承担载人空间站、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一系列我国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