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江苏省武进县人,1919年,在北京“五-四”运动中,被推为俄专代表,1920年10月,被聘为北京《晨报》记者,前往苏俄。此后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
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归国。回国后,在上海主编《新青年》和《前锋》,同时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八-七”会议,1930年9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职务。此后他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4年1月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委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1935年2月,在转移途中被俘,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被押赴郊野刑场。瞿秋白了望四周山水,驻足说:“此地甚好”。遂平静坐地,从容就义。
1935年8月6日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杀害。
7月,蒋介石到南昌行营北营坊看守所,命人打开方志敏脚
1937年1月21日
1937年1月1日,红军西路军第五军进占临泽县城。同日,攻占高台县城,守敌1400余人全部投降。
12日,追踪西路军的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以一部分兵力钳制临泽地区的西路军第九军、第三十军,而集中约5个旅的兵力,开始猛攻西面的第五军驻地高台。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指挥部队浴血奋战。
20日,据守高台县城的西路军第五军,同敌人一周血战,终因敌众我寡,加以收编的民团叛变,高台城失陷。第五军主力两个团及骑兵团、总部特务团共3000余人全部损失,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壮烈牺牲。
1937年7月28日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抗日英雄佟麟阁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誓言。
佟麟阁(1892——1937年7月28日),又名捷三,河北高阳人。早年在北洋军中任职。曾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22年任冯玉祥将军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团长。后任第十一师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暂编第十一师师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日军依仗其武器装备的优势,将二十九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中国军队处于各自孤军作战之境地。部队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血肉横飞,损失惨重。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佟麟阁将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以死报国的诺言。
1937年7月28日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1937年11月21日
高志航,吉林通化人。早年考入东北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入法国莫拉诺高等航空学校学习,9月再入义斯特陆军航空战斗学校学习高级飞行。毕业后任飞行教官、空军驱逐机第一队队长、空军第六大队队长、空军驱逐机司令兼第四大队队长等。1937年8月14日,在淞沪抗战中击落敌机2架,开中国空军击落日机之先例。他领导的航空大队在抗战初期立下赫赫战功,曾打下数十架日军飞机,并曾在空战中创下六比零的纪录(打下六架敌机,自己无一伤亡)。他本人也与另三位空战英雄并称中国空军四大王牌飞行员。11月21日,在奉令去兰州接受苏联飞机返回途中,遇敌机来袭,不幸以身殉国。国民政府追认他为空军少将。
1937年12月13日
肖山令(1892-1937),字铁侬,湖南益阳县方山村人。陆军少将追晋中将,宪兵副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
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1936年任国民党宪兵副司令,1937年9月被任命为南京市长、首都卫戍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唐生智)兼南京市警备司令,成为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实际负责人。组织十万民工抢修南京抗战工事,并且指挥宪兵部队、警察部队进行了惨烈的对日作战,宪兵部队伤亡惨重,警察部队死亡殆尽。
1937年12月13日,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肖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血染金陵,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国民党有文“蒋委员长每训军人辄谓‘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肖副司令为巨擘’”。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5年9月17日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950年11月25日
毛岸英,湖南湘潭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毛泽东长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母亲杨开慧及两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回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逮捕,随母亲入狱。杨开慧牺牲后,经家乡亲友保释出狱,于1931年春到上海,过了5年流浪生活。1937年初至1945年在苏联学习。1943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6年1月离苏联飞回延安。同年转中共正式党员。1947年随中央土地改革工作团在山西临具郝家坡参加上改工作。1949年10月在北京中南海与刘松林结婚。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任翻译和秘书。同年11月25日因美军空袭牺牲,遗体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0年11月29日
杨根思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1952年1月2日
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
1950年“五四青年节”,罗盛教在沅陵县城摄下了一张照片,上书:“五四留影于沅陵”,罗盛教将此照片寄给了家中,也成为罗盛教生前的最后一张留影。
1952年10月12日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光荣牺牲。
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 男,汉族,四川省铜梁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87团9连战士。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邱少云。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朝鲜战场上,这位四川籍战士用最坚忍的潜伏,完成了中国士兵最勇猛的突击。
1952年10月20日
1952年10月20日,志愿军战士黄继光英勇牺牲。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在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 。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1982年7月11日
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但是,由于80年代初社会上的流行观念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