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事件   >  大事件盘点:以色列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以色列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以色列历史大事件: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以色列总理拉宾诞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以色列撤离加沙;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病逝;以色列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迁都耶路撒冷;以色列飞机狂轰滥炸西贝鲁特平民区;以色列撤走在西奈的最后一批士兵

1

历史事件

1913年8月16日

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

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

    1913年8月16日,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
    梅纳赫姆·贝京(英语:Menachem Begin,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8日),波兰籍犹太人,以色列政治家。
    梅纳赫姆·贝京早年是主张以暴力获得巴勒斯坦的伊尔贡组织的领导人。1977年至1983年任以色列总理,是第一位利库德集团出身的总理。1978年因为埃及的萨达特突然宣布和以色列和解,两人共获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2年他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详情...

梅纳赫姆·贝京是许多以色列人敬重的一位总理,但他所作的工作努力至今仍颇有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在制造分裂。


1922年3月1日

以色列总理拉宾诞辰

以色列总理拉宾诞辰
    1922年3月1日,以色列总理拉宾诞辰。
    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学生时代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18岁开始进入军界。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1949年作为以色列国防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阿以停火谈判。1950年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2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进修。1954年至1956年任以色列总参谋部军训部长,并晋升为少将。1956年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60年至1964年任国防军副总参谋长。1964年至1968年任国防军总参谋长。196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春回国投身于以色列工党活动。1974年1月当选为议员,同年6月当选为工党领袖,并出任总理。1984年至1990年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领袖,同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再度出任政府总理。
详情...

伊扎克·拉宾两度担任以色列总理,在任职期间组织签署了包括《奥斯陆协议》在内的多项和平协议,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建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
    5月14日,在英国发表犹太人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的“贝尔福宣言”,戴维-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成立,并就任新国家的临时政府总理,多年来作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化身的查伊姆-魏茨曼被提名担任该国首任总统。 犹太复国主义从纳粹统治时期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迫害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以色列降生时出现了阵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双方都犯下了恐怖主义暴行,如1946年恐怖组织伊尔贡爆炸耶路撤冷大卫王饭店的事件以及1948年在同一城市阿拉伯人组织的爆炸事件,引起了局势动荡。伊尔贡组织在德尔亚辛村进行屠杀后,阿拉伯人大批逃离,从此播下了日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种子。
    国际上很快就对以色列宣告独立作出反应。杜鲁门总统立即承认临时政府,斯大林也予以承认。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迅即动员军队来对付这个新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但阿拉伯军的进攻没有协调一致,这年末,兵力已达10万人的以色列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详情...

1949年1月12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
    1949年1月12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
    1月12日,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腊的罗得岛开始停战谈判。2月24日双方签订总停战协定。3-7月,以色列分别与黎巴嫩、约旦、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以色列国”。次日,以色列与埃及、外约旦(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爆发战争。结果,阿方战败。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占领。
详情...

1949年1月25日

大卫·本-古理安当选以色列总理

    1949年1月25日,在第一次以色列选举中,大卫·本-古理安当选总理。
    大卫·本-古理安(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波兰,1973年12月1日逝世于以色列特尔海秀摩)以色列政治家,第一位总理,在任时间1948年至1953年和1955年至1963年。他年轻时是一个炽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06年他来到巴勒斯坦。首先他做记者,他的政治生涯开始时他改用了本-古理安这个犹太名字。1921年他组织了以色列总工会。到以色列建国为止本-古理安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工人阶级派中的首要领导人,1930年他创建了以色列工党。以色列建国後的前三个十年中该党是以色列的执政党。 于1948年1月25日被选为以色列总理。
详情...

1949年5月11日

联合国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

    1949年5月11日,联合国大会投票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
    5月11日,联合国大会以37票赞成,12票反对的结果,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有9个国家弃权,其中包括英国,但是没等掌声平息,5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代表团走出会场,以示抗议。他们严厉谴责以色列没有遵守联合国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国际政权和遣返阿拉伯难民的决议。
详情...

1949年12月21日

以色列迁都耶路撒冷

以色列迁都耶路撒冷
    1949年12月21日,以色列匆忙迁都耶路撒冷。
    12月21日,以色列不顾联合国的谴责,准备完成将其政府由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计划。
    1949年12月初,大卫·本·古里安总理向紧张的克奈赛(国会)宣布了搬迁计划。虽然他没有明确声明耶路撒冷为新首都,但他已安排将他的办公室迁往那里,这样,该城就成了实际上的首都。本·古里安还提到克奈赛返回耶路撒冷的可能性,这使人们回想起魏兹曼总统就职前在那里举行的第一次会议。
    人们普遍认为以色列突然加快这一长期计划的实施是对联合国大会的答复。联大已投票通过该城市国际化的决议。克奈赛大概也会不经辩论就接受迁都决议,以此向世界表明以色列可以代表一个统一战线。
    显然,本·古里安在收到美国的备忘录之后,没有公开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美国的备忘录建议以色列不要作出任何煽动性姿态,因为这种姿态将会损害美国同阿拉伯人或梵蒂冈之间的关系。
详情...

1961年1月31日

间谍案使以色列政府垮台

    1961年1月31日,间谍案使以色列政府垮台。
    1月31日, 尽管一个专门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证明平恰斯-拉翁是无辜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还是拒绝撤销他对拉翁的间谍指控,并于今天辞职。 尽管以色列检查机关竭力掩饰,此案还是牵涉到一个在开罗活动的间谍网。其中几个成员已在1954年拉翁任国防部长期间暴露后被埃及人绞死。拉翁一直声称对此事件一无所知。 本-古里昂的辞职被看作对意志的一种检验,他渴望再度出山组成一个新政府,继续领导以色列。
详情...

1967年6月28日

以色列占领全部耶路撒冷

以色列占领全部耶路撒冷
    1967年6月28日,以色列占领全部耶路撒冷。
    6月28日,以色列摘取了对阿拉伯敌对国“六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耶路撒冷终于正式地被统一起来,整个都被置于以色列的控制下。
    这次战争的最大战败者是埃及。它的陆军和空军都受到了以色列的凌辱。这场战争,对以色列来讲,是场辉煌的胜利;对阿拉伯世界来讲,则是令人难堪的惨败。由于政治上的问题导致了这场战争,而战后又产生了新的政治问题。现在,以色列占领着比它自身大4倍的土地。纳赛尔谴责美国攻击埃及之后,美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并回绝了纳赛尔的谴责。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找到一个适当的场合予以解决。然而,联合国对于六月里的这场六日战争,实际上是软弱无力的。
详情...

1969年3月17日

果尔达·梅厄成为以色列总理

果尔达·梅厄成为以色列总理
    1969年3月17日,果尔达·梅厄成为以色列总理。
    3月17日,曾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公立学校任过教的女人果尔达-梅厄今天宣誓就任以色列第4届总理。
    71岁的梅厄夫人在正式讲话中说,她将努力争取与阿拉伯人“面对面地会谈”,还说如果阿拉伯人认为“不经谈判也会有解决办法,那样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她的联合内阁得到了通过。令人惊讶的是戴维-本-古里安弃权。古里安声称内阁新成员中有的人曾“分裂过以色列”。反对梅厄夫人的还有一个宗教党派。这个党派的拥护者们劝告犹太人不要理会“陌生人”。
详情...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协议》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详情...

1974年4月10日

果尔达·梅厄辞去以色列总理职务

果尔达·梅厄辞去以色列总理职务
    1974年4月10日,果尔达·梅厄辞去以色列总理职务。
    4月10日,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今晚辞职,因为她所在的工党内部对1973年10月战争之前的以色列军事计划中的错误的看法不一而发生严重分裂。工党包括3个派别,其中两派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国防部长达扬身上,并撤换他的职务。
    尽管上周的一份官方报告澄清了达扬的责任,但要求他辞职的呼声仍然持续不断,越来越强烈。许多以色列人要求有新的领导实行新的政策。为了不撤换达扬,不向对方认输屈服,梅厄夫人决定自己辞职。
    4月22日,以色列工党推选伊兹哈克-拉宾为总理。
详情...

1974年6月3日

伊扎克·拉宾成为以色列新总理

    1974年6月3日,伊扎克·拉宾成为以色列新总理。
    1922年3月1日,拉宾出生在耶路撒冷一个热衷于犹太复国事业的俄国犹太移民的家庭。1940年底,不满20岁的拉宾加入了犹太人的秘密武装组织“帕尔马赫突击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此后,几次传奇性的事件使他成为全以色列传颂的英雄:1946年,拉宾曾因援救被国人囚禁在阿特利特集中营的犹太移民,遭到英国当局关押;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作为一名旅长,拉宾雷厉风行地打通了号称“地狱之门”的阿雅龙山谷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公路;1956年,拉宾动用军队成功地将冰天雪地中的10万余名新犹太移民妥善安置。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六天战争”,共占领了阿拉伯国家67000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以本土面积的三倍。指挥这场战争的拉宾也被认为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成为国民精神的象征,并被以舆论界评为1967年的风云人物。
    拉宾执政后采取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支持参加中东国际和会,表示同意以“部分领土换取和平”的主张。但拉宾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反对归还耶路撒冷,认为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权范围,表示不接受恢复1967年“六.五”战争以前的边界线,并将采用“铁拳”对付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斗争。
详情...

1976年7月4日

以色列偷袭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

以色列偷袭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偷袭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
    7月4日,以色列突击队深夜发动大胆的偷袭以解救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被亲巴勒斯坦劫机者扣留的105名人质。有三名人质在救援行动中丧生,所有的劫机者都已击毙。 
    在上星期日从雅典到巴黎的一次飞行中,强占法国空军喷气机后,游击队要求将53名巴勒斯坦人和亲巴勒斯坦分子从以色列以及欧洲的监狱中释放出来。以色列内阁答应释放一些囚犯。还不清楚内阁当时是否在为偷袭赢得时间。200名突击队员仅用53分钟便制服了乌干达卫兵,击毙了7名恐怖分子,救援部队仅有指挥官一人丧生。
详情...

1977年5月17日

贝京当上以色列总理

贝京当上以色列总理
    1977年5月17日,贝京当上以色列总理。
    5月17,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在野29年之久的利库德党出入意料地击败了由希蒙-佩雷斯领导的,迄今为止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工党,从而使贝京当上了新总理。
    利库德党对解决阿拉伯冲突的任何折衷办法都持尖刻态度,因此该党的肚利使国内外官员深感震惊。贝京似乎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立即呼吁全国“所有的犹太复国主义政党团结起来”。利库德党获胜显然是由于该党在北非和中东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中树立了强大形象,因为这些人是以色列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详情...

1977年11月21日

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

    1977年11月2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萨达特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向以色列国会提出“公正的和平”
    埃及总统安瓦戈尔-萨达特与贝京总理携手保证“不再进行战争”。贝京赞扬萨达特这次所作的访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访问。在他飞回开罗时,以色列战斗机将他护送上路。
    萨达特的这次访问的最重要议程是20日进行的,他在以色列国会上发表了前所未有的访说,宣布他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如果你们想与我们在世界这部分土地上生活在一起”,萨达特对国会谈到,”我诚挚地告诉你们,我们以全部和平安全来欢迎你们来到我们所有人中间”。但萨达特强调指出以色列应该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从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撤军,其中包括东耶路撒冷。
    贝京在讲话中,赞扬了萨达特,但反对他号召从阿拉伯领土撤军。贝京指出以色列“不愿看到将自己置于火力范围之内遭到消灭”。
    尽管进行了全盘的和平以判,但萨达特和贝京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和埃及实质上仍然在发生战斗。贝京愿意与萨达特和其他阿拉伯领导人逐一磋商这些问题。萨达特主张举行中东和谈会议,当双方关系以惊人邀度发展的今天,两人都宣布贝京对开罗的访问将延期。萨达特需要时间使对以色列的访问所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狂怒情绪平息下来。
详情...

1978年9月6日

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

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

    1978年9月6日,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
    埃及、以色列、美国三方关于中东问题的最高级会议1978年9月6日下午在美国戴维营开始举行。这一会议是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举行的。参加三方联席会议的有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
    经过11天的会议,9月17日晚在卡特在场的情况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了两项文件:《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就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问题提出了一项计划,规定由“埃及、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谈判,以解决这两个地区的“最后地位”。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说,埃及同以色列将进行谈判,双方商定:“埃及在国际上承认的埃及和受托管的巴勒斯坦之间的边界内行使充分的主权”;“以色列的武装部队撤出西奈”。

详情...

1978年12月8日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病逝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病逝
    1978年12月8日,以色列前女总理梅厄夫人病逝。
    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女总理,在身患长达12年的白血病之后,因肝炎病势。由于她病逝的讣告是在安息日开始以后才公布的,所以特拉维夫几乎空旷的街道上对此没有什么反映,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获得这个消息的以色列人深感悲痛。。
    梅厄夫人,以色列第四任总理(1969-1974),1898年生于俄国基辅,1921年与丈夫梅厄森移居以色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与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谈判,成为以色列复国事业的发言人。1948年5月14日,她参加签署以色列复国宣言,并从1949-1974年始终任议员。1949-1956年任劳工部长,1956-1966年任外交部长。1966-1974年任以色列工党总书记。1969年出任总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暴露了以色列缺乏战争准备,战争结束后,受到反对党的攻击,于1974年4月辞职。著有自传《我的一生》(1975)。
详情...

1981年6月7日

以色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

以色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
    70年代以来,伊拉克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加快建设步伐,伊拉克向西欧国家寻求先进核技术,以发展自己的核工业。
    伊拉克在与法国、意大利和巴西签订核合作协定和合同时,一再明确宣布它发展核技术是“用于和平目的”。伊拉克参加了1968年签订的国际防止核扩散条约。以色列为维持自己在中东的核优势,一直把伊拉克的核设施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必欲毁之而后快。
    1981年6月7日下午黄昏前后。6架F-15歼击机作掩护,8架F-16战斗轰炸机进行轰炸。每架轰炸机带两个2000磅的炸弹,八架轰炸机共带16吨TNT炸药,所有的飞机都带有导弹、加油箱。机群在下午6点30分到达塔穆兹研究中心。F-15在上空掩护,F-16从2000英尺的高空一个接一个地对准目标俯冲轰炸,在二分钟内,把16吨炸药全部投掷下去,将反应堆炸毁了。
详情...

1981年6月24日

以色列称其有能力制造核弹

    1981年6月24日,以色列称其有能力制造核弹。
    6月24日,随着6月7日以色列飞机攻击了位于巴格达的核反应堆之后,摩西-达扬披露了以色列有能力制造核弹。
    这位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还强调说,除非阿拉伯国家先制造核弹,以色列决不先制造核武器。”我们决不先成为拥有核弹的国家,但我们也不落后于人”,他说。
    达场关于以色列有制造核弹能力的断言,证实了一种假设那就是以色列已储备铀,部分铀是1968年从西德船上和1965年从宾夕法尼亚工厂偷来的。袭击的本身可以强化阿拉伯国家的这一论点,那就是如果他们不处于优势,就需要核武器来与以色列至少保持军事平衡。
详情...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