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3年8月16日
1913年8月16日,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
梅纳赫姆·贝京(英语:Menachem Begin,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8日),波兰籍犹太人,以色列政治家。
梅纳赫姆·贝京早年是主张以暴力获得巴勒斯坦的伊尔贡组织的领导人。1977年至1983年任以色列总理,是第一位利库德集团出身的总理。1978年因为埃及的萨达特突然宣布和以色列和解,两人共获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2年他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梅纳赫姆·贝京是许多以色列人敬重的一位总理,但他所作的工作努力至今仍颇有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在制造分裂。
1915年10月15日
1915年10月15日,以色列总理沙米尔诞辰。
伊扎克·沙米尔1915年10月15日生于波兰东部的库兹纳伊村。沙米尔上中学时,就加入了“贝塔”(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青少年组织),为宣传犹太复国主义思想、重新建立犹太国而积极奔波。为表明自己誓死不渝的犹太复国主义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沙米尔”,希伯莱语的意思是“石块”、“坚硬的物体”。
1936,沙米尔加入犹太军事武装组织“伊尔贡”,主张通过极端的暴力手段建立以色列国。二战爆发后,“伊尔贡”多数成员参加盟国军队,停止了反英斗争,但沙米尔等强硬分子仍坚持原来的立场,对英国恨之入骨。1940年,他与亚伯拉罕·斯特恩另立“斯特恩帮”的暴力集团,又被称为“铁血团”,主张通过更为残酷的途径打击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阻碍犹太复国主义的力量。1942年,斯特恩被英国警方杀害,沙米尔接替他的职务,成为该组织的领袖,他将“斯特恩帮”改名为“争取以色列自由战士组织”,1992年后淡出政坛。2012年6月30日晚在特拉维夫去世,终年96岁。
1922年3月1日
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学生时代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18岁开始进入军界。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1949年作为以色列国防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阿以停火谈判。1950年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2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进修。1954年至1956年任以色列总参谋部军训部长,并晋升为少将。1956年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60年至1964年任国防军副总参谋长。1964年至1968年任国防军总参谋长。196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春回国投身于以色列工党活动。1974年1月当选为议员,同年6月当选为工党领袖,并出任总理。1984年至1990年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领袖,同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再度出任政府总理。
伊扎克·拉宾两度担任以色列总理,在任职期间组织签署了包括《奥斯陆协议》在内的多项和平协议,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1948年5月14日
5月14日,在英国发表犹太人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的“贝尔福宣言”,戴维-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成立,并就任新国家的临时政府总理,多年来作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化身的查伊姆-魏茨曼被提名担任该国首任总统。 犹太复国主义从纳粹统治时期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迫害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以色列降生时出现了阵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双方都犯下了恐怖主义暴行,如1946年恐怖组织伊尔贡爆炸耶路撤冷大卫王饭店的事件以及1948年在同一城市阿拉伯人组织的爆炸事件,引起了局势动荡。伊尔贡组织在德尔亚辛村进行屠杀后,阿拉伯人大批逃离,从此播下了日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种子。
国际上很快就对以色列宣告独立作出反应。杜鲁门总统立即承认临时政府,斯大林也予以承认。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迅即动员军队来对付这个新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但阿拉伯军的进攻没有协调一致,这年末,兵力已达10万人的以色列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949年1月12日
1月12日,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腊的罗得岛开始停战谈判。2月24日双方签订总停战协定。3-7月,以色列分别与黎巴嫩、约旦、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以色列国”。次日,以色列与埃及、外约旦(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爆发战争。结果,阿方战败。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占领。
1949年5月11日
5月11日,联合国大会以37票赞成,12票反对的结果,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有9个国家弃权,其中包括英国,但是没等掌声平息,5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代表团走出会场,以示抗议。他们严厉谴责以色列没有遵守联合国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国际政权和遣返阿拉伯难民的决议。
1949年12月21日
12月21日,以色列不顾联合国的谴责,准备完成将其政府由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计划。
1949年12月初,大卫·本·古里安总理向紧张的克奈赛(国会)宣布了搬迁计划。虽然他没有明确声明耶路撒冷为新首都,但他已安排将他的办公室迁往那里,这样,该城就成了实际上的首都。本·古里安还提到克奈赛返回耶路撒冷的可能性,这使人们回想起魏兹曼总统就职前在那里举行的第一次会议。
人们普遍认为以色列突然加快这一长期计划的实施是对联合国大会的答复。联大已投票通过该城市国际化的决议。克奈赛大概也会不经辩论就接受迁都决议,以此向世界表明以色列可以代表一个统一战线。
显然,本·古里安在收到美国的备忘录之后,没有公开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美国的备忘录建议以色列不要作出任何煽动性姿态,因为这种姿态将会损害美国同阿拉伯人或梵蒂冈之间的关系。
1962年5月31日
5月31日,就在今晚子夜前,在一座浓雾笼罩的以色列监狱里,一条绞索套在了阿道夫-艾希曼的脖子上。他的最后一次请求宽恕遭到了拒绝。当艾希曼的踝和膝盖被捆绑起来之后,他说了最后几句话。然后,一扇黑色的暗门便从地板上弹开,艾希曼这个曾将上百万犹太人治死于纳粹集中营的人,终于死了。
“德国万岁,阿根廷万岁”,艾希曼在被绞死之前这样说道。他在被以色列安全局特工绑架前一直隐藏在阿根廷。“我必须遵守战争原则,服从于我的旗帜。”是这位民众谋杀者临终所说的话。
以色列最高法院拒绝了艾希曼请求宽恕的上诉,说他对自己的罪行并没有表示懊梅。艾希曼说,他是出于“真诚的欢乐和热情”才犯下这些罪行的。法官们说:“这种死刑和他对他的上百万的牺牲品所施用的各种各样死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协议》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1977年11月21日
埃及总统安瓦戈尔-萨达特与贝京总理携手保证“不再进行战争”。贝京赞扬萨达特这次所作的访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访问。在他飞回开罗时,以色列战斗机将他护送上路。
萨达特的这次访问的最重要议程是20日进行的,他在以色列国会上发表了前所未有的访说,宣布他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如果你们想与我们在世界这部分土地上生活在一起”,萨达特对国会谈到,”我诚挚地告诉你们,我们以全部和平安全来欢迎你们来到我们所有人中间”。但萨达特强调指出以色列应该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从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撤军,其中包括东耶路撒冷。
贝京在讲话中,赞扬了萨达特,但反对他号召从阿拉伯领土撤军。贝京指出以色列“不愿看到将自己置于火力范围之内遭到消灭”。
尽管进行了全盘的和平以判,但萨达特和贝京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和埃及实质上仍然在发生战斗。贝京愿意与萨达特和其他阿拉伯领导人逐一磋商这些问题。萨达特主张举行中东和谈会议,当双方关系以惊人邀度发展的今天,两人都宣布贝京对开罗的访问将延期。萨达特需要时间使对以色列的访问所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狂怒情绪平息下来。
1978年12月8日
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女总理,在身患长达12年的白血病之后,因肝炎病势。由于她病逝的讣告是在安息日开始以后才公布的,所以特拉维夫几乎空旷的街道上对此没有什么反映,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获得这个消息的以色列人深感悲痛。。
梅厄夫人,以色列第四任总理(1969-1974),1898年生于俄国基辅,1921年与丈夫梅厄森移居以色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与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谈判,成为以色列复国事业的发言人。1948年5月14日,她参加签署以色列复国宣言,并从1949-1974年始终任议员。1949-1956年任劳工部长,1956-1966年任外交部长。1966-1974年任以色列工党总书记。1969年出任总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暴露了以色列缺乏战争准备,战争结束后,受到反对党的攻击,于1974年4月辞职。著有自传《我的一生》(1975)。
1982年4月25日
4月25日,以色列撤走在西奈的最后一批军队,并将这块有争议的地区归还给埃及。但这并非一件易事。以色列军队不得不同固守在那里的犹太居民争斗,耶米特地区的居民甚至威胁要集体自杀。不过这里的居民最后还是全部被撤离。城镇里所有房屋建筑都被推倒。以色列说它将毁掉耶米特和其它居住区是为了使以色列居民不再返回这里。以色列政府目前在被占领的西岸地区却正实行一种完全不同的方针,它显然是在鼓励以色列人在那里定居。以色列在6天战争中占领了这块纷争地区。戴维营协议要求将它归还给埃及。
1982年6月6日
1982年6月3日傍晚,以驻英大使被恐怖分子暗杀,4日,以色列空军即袭击设在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游击队基地。6日,按照预定计划,以军分三路侵入黎巴嫩。至13日,占领黎四分之一领土,攻占了巴解组织的大部分基地。6月9日开始,以军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摧毁了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从6月14日起,以军包围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1万2千名巴勒斯坦战士被迫于8月21日至9月1日先后撤离。叙利亚部队也于8月30日起分批从贝鲁特西区撤走。9月18日,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内的1千多名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9月19日,以军被迫撤出贝鲁特西区。翌年9月,以军撤出黎中部阿莱山区和舒夫山地,但继续占领黎南部2千2百平方公里土地。 1984年11月以色列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被迫放弃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于1985年9月15日前分三阶段单独撤军计划,把以军撤回边境线内。实际上,以色列仍控制黎南部边境约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所谓“安全区”。
1982年6月29日
6月29日,以色列军推进到了黎巴嫩南部纵深地区。以军在贝鲁特南部沿海公路一线与巴勒斯坦军队和叙利亚军队交战并围困了首都西半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总部。
在贝鲁特东部以色列喷气式飞机摧毁了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地对空导弹,并同驾驶苏制米格战斗机的叙利亚空军展开了激烈的空战。迄今为止,以色列一直宣称其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惩罚巴勒斯坦游击队,除尽巴解组织领导人。面对巨大的国际压力及苏联可能插手干预、投入战斗的威胁,以色列首相贝京不得不声明放弃既定的目标。
1982年7月27日
7月27日,以色列飞机飞临西贝鲁特中心上空,倾泻了大批炸弹,炸死120人,炸伤232人。这是自7周前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以军所采取的第一次这样的行动。以军指挥官说,下令采取这样的行动是要根除聚在这一城区内的大约6000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
本月初,10万多以色列青年举行示威游行反对黎巴嫩战争。这次示威游行是一场真正的和平运动的发端。两周以后,特拉维夫承认以色列在这次侵略中使用了集束炸弹。但他又说,这并不违反美一以关于限制使用威力极大的武器条约。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说动用集束炸弹确系违反条约,并宣称以色列正使两个盟国的关系紧张化。
1982年9月15日
1982年9月15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1982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占领黎三分之一的国土,重兵围困贝鲁特。此间1000多名巴勒斯坦难民于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军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杀。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愤。事件发生后,9月20日,美、法、意三国政府根据黎政府的要求,重组多国部队,10月2日进驻贝鲁特及郊区。
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那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此时已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达数千人。
1992年6月2日
5月24日,一名15岁的犹太女学生在加沙地带被一名巴勒斯坦男子刺死。 随后,以色列当局宣布封锁加沙地带。
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纳塞尔-基德瓦在3日散发的一封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中指出,以色列采取的这一行动不仅使居住在加沙地带的85万巴勒斯坦人过着难以忍受的生活,而且公然违反了保护战时平民的1949年日内瓦公约。联合国秘书长加利2日在一份声明中敦促以色列履行日内瓦公约规定的义务。
1992年10月4日
10月4日,一架装载1000多吨货物的以色列波音747型运输机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附近的一个机场起飞后不久,因两台发动机起火而坠毁在一居民区。据报道,事故发生时,许多市民正在家里收看激烈紧张的足球比赛。机身撞在住宅楼上引起大火,飞来的横祸使250多人丧生。
在灾难的幸存者身上,过了若干年之后出现了神秘的疾病,这便使人们猜测以色列的那架飞机上装载着什么货。最流行的猜测就是:这架飞机上装载着毒气或者甚至放射性物质。以色列航空公司和以色列政府保持绝对沉默的态度与行为,更为谣传提供推动力。这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里面,到底装载着什么货物,这始终都是一个秘密。
1993年9月13日
1993年9月13日,中东和平进程的里程碑 巴以签署和平协议。
9月13日上午11时,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协议——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的签字仪式在白宫南草坪隆重举行,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11时15分,克林顿总统首先讲话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是历史性的伟大事件。他表示继续支持巴以解决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11时40分,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巴斯代表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在原则宣言上签字,中东和谈两主席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作为证人也在宣言上签字。签字后,克林顿总统分别与拉宾和阿拉法特握手,接着阿拉法特与拉宾握手。这是两位过去几十年相互视为仇敌的领导人首次握手。
1994年7月25日
7月25日上午11时白宫,美国总统克林顿笑容满面地宣布:约旦和以色列两国将在此签署和平宣言!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两位领导人在《华盛顿宣言》上分别签字。作为见证人,克林顿也签了字。他们坐的那张桌子可以说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见证。
约旦和以色列从敌对走到和解,经历了漫长的46年。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吞并了拟议中的阿拉伯国的大片土地,造成数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
1954年5月,在美国的支持下,约以首次就和谈做出公开努力,答应同叙利亚、伊拉克共享约旦河水资源。但1967年6月开始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打断了和平努力,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走了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约旦强烈要求以色列撤军归还被占领土。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约旦派军支持叙利亚对以色列作战,但失地未能收复。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