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0年2月9日
2月9日,冀南和卫东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王稼祥关于坚决彻底消灭反共投降分子石友三所部的指示,八路军总部命令冀南、冀中、冀鲁豫等军区各以一部兵力集中成17个团,向石友三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发起反击,迅速将石友三所部主力包围于冀南威县东南下堡寺、马鸣堂一带。此时,日伪军3000余人为解救石友三,向八路军进逼。石友三所部被八路军歼灭了2800余人后,在日伪军掩护下,逃窜到清丰、濮阳地区,与丁树本、高树勋部靠拢,避免了全军覆灭。2月18日,冀南反顽战役遂告结束。
1940年4月1日
4月1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扫荡”战役结束,这次战役是从2月23日开始的。
1940年初,八路军一二0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将进至冀中和晋察冀等根据地的部队陆续召回晋西北进行整编、训练。日军为查明八路军在晋西北的兵力配备及作战能力,先后调遣1.2万余人的兵力,兵分六路进攻岚县、临县、方山、兴县等地,窜扰五寨、文水、交城、静乐、三交等地区,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作试探性“扫荡”。晋西北八路军与新四军采取游击战术打击敌人,而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作战。
在38天的反“扫荡”作战中,与敌交战30余次,毙伤敌军1100余名,俘敌200余名,收复方山、临县、岚县三座县城。
1940年6月7日
1940年的6月7日,集结在山西西北静乐县的日军1100多人,分两路向岚县进攻,开始对晋西北进行夏季“扫荡”。在八路军120师的率领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晋西北,是八路军最早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9月,根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120师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北的管涔山区,以宁武、神池为中心,在五寨、苛岚、岚县、河曲、偏关、保德等地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6月7号开始的晋西北反“扫荡”,120师一共歼敌4500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1940年7月6日
7月6日,在晋西北“扫荡”的日军和伪军全面溃退,八路军反“扫荡”取得胜利。
这次“扫荡”是从5月底开始的。日军首先切断八路军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尔后合围攻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6月7日,日军以2万余人的兵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多路向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日军8日占领岚县,11日,分多路向文水、交城两地发起进攻。12日,分9路向文水西北的双龙镇、对久镇地区实施合击,第一二0师及地方武装及时转移,日军扑空。20日,日军多路向根据地中心区合围。
此次反“扫荡”作战历时1个月,作战251次,毙伤日伪军4490人,俘53人,缴获枪支3000余支(挺),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22日
7月22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以破击正太路为中心的《战役预备命令》,由此拉开了百团大战的序幕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反对国民党投降,振奋抗战军民,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即通过破坏、袭击敌人的交通线、通讯设施、工程设备和据点,来有力地打击敌人。
战役发起后,八路军和地方部队参战兵力迅速增加到105个团。因此,这场战役就称为“百团大战”。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了这场战役。
1941年1月6日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一面驳斥这种无理要求,一面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到江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
6日,当部队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企图封锁消息,禁止报纸刊登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的文章,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皖南事变的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从客观上讲,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必然结果
1941年1月13日
1月13日 日军3000余人,分两路“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并续向古河、梁园一带桂军“扫荡”,先后占领吴家渡、襄安、蜀山、开城桥、盛家桥、魏家坝等地,并构筑据点。
1941年4月9日
这次会战开始于3月15日。华中日军为了确保其南昌占领区的安全,打击国民党第九战区防守赣北的第十九集团军,集中4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于4月9日拂晓发动进攻,由南昌、安义等地兵分三路合击上高。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为北路兵团,在飞机和重炮的配合下,于15日攻陷奉新,17日推进到高安,但在国民党第七十二军的逐次抵抗下,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合击上高的计划,于19日向安义北撤。
20日,中国军队开始反攻,由南北两翼对日军实施包抄,决心围歼中路日军。22日,中路日军被第七十四军包围在上高东北地,数次突围。28日,中国军队全线追击,追歼逃敌,收复失地。到4月2日,中国军队除收复战前地区外,又攻占了西山万寿宫。4月9日,又攻克安义日军的外围据点,取得了有利的对敌态势。上高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日军伤亡近2万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打得较好的战役之一。
1941年4月12日
4月12日,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及伪军各一部共万余人,在百余辆汽车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冀鲁豫边区濮阳以北、内黄以南的沙区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在从内黄到清丰、濮阳一带,实施合围,企图消灭八路军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军区机关,摧毁抗日根据地。
1941年6月3日
1941年6月,随着反“蚕食”斗争的日趋尖锐、残酷,冀中蠡县一区的群众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把孤立的隐蔽洞改造成地道。冀中区党委及时推广了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改造平原地形的这一创举,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许多地方形成房房相通,村村相联,进出方便,能藏、能防、能打、能机动的完整的战斗地道体系。地道战与地雷战和其他多种斗争形式相结合,成为坚持平原作战的有效办法。
6月,中共冀中区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总结反“蚕食”斗争的经验,研究对日斗争策略。会议期间举办地雷展览,介绍了第七军分区开展爆炸运动的经验,随后各根据地普遍推广,军民协力,自力更生制造炸药、地雷,形成群众性的爆炸运动,后通称地雷战,此战法成为消灭日军的重要方法之一。
1941年8月12日
1941年8月12日,晋察冀边区反“扫荡”开始。
日本侵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后,不甘心失败,于1941年开始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和“讨伐”。1941年至1942年,在“扫荡”华北根据地时,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的,达150次左右;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在两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晋察冀军民共作战800多次,消灭日伪军5500多人,涌现出了许多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
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人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晋察冀根据地在取得反“扫荡”作战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有2000余官兵和4500多名群众伤亡。根据地面积缩小了4000多平方公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
1941年10月9日
1941年10月9日,第二次长沙战役结束。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加强对苏战争准备和南进太平洋,企图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从8月中旬起,日军集结第三、第四、第六师团主力等12万余兵力于岳阳、临湘地区,准备再次进攻长沙。
9月7日,日军向大云山、方山游击根据地进攻,会战打响。
10月9日,日军撤回新墙河北岸,第二次长沙战役至此结束,这次战役,日军伤亡万余,中国军队伤亡及失踪约为10万人。
1942年1月2日
1月2日,日军向长沙发起。第九战区命令第十军固守长沙,其余各部则以长沙为目标,分别从南、东、北三个方向作“求心攻势”,围歼日军。从2日到4日,第十军挡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猛攻,以惨重的伤亡代价大量杀伤了日军,为主力围歼日军创造了条件。4日,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日军向北退却。第九战区将在长沙围歼日军的计划改为分路追杀日军。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弹药缺乏,而中国军队准备充分,士气较高,日军的北撤十分艰难,几乎每日都在激战中度过,伤亡十分惨重。15日,经过10余天苦战,依靠空军援助,日军突破重围,狼狈撤回了新墙河阵地。第三次长沙战役结束。这次战役,日军伤亡达5万人,内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遭到了惨败。
会战结束后,罗斯福曾经说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胜利信心全赖于中国军队之长沙大捷。英国媒体也有这样的措辞:远东地区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之云彩光辉夺目。
1942年1月5日
1月5日,蒋介石在重庆宣布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由此正式建立。
194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征得英、荷政府同意后,向蒋介石正式提议建立中国战区,设立统帅部,以便统一指挥中国战区的中国、泰国、越南、缅甸境内作战的联合国军队,协调中国战区司令、印度军司令、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三总部之内的联系。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复电同意。4日,联合国正式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统帅,建立统帅部。
1942年3月1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3月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至9月16日,战役结束。
不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切断中国运输生命线和包抄中国,动摇中国正面战场的图谋,而且以完全的胜利,收复了沦陷四年的滇西国土。
1942年4月15日
4月15日,英印军第一师在缅甸仁安羌油田被日军包围,水源断绝,粮食将尽,无再战之力。该师师长电报英军总部亚历山大将军,请求火速解救,否则就要投降。
4月19日,英军总部在梅苗召开会议。亚历山7大提出第一师请求解救的电文,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师长说:“不能投降,投降就是同盟国的耻辱。”亚历山大说:“怎么办?”孙说:“要去救。”亚说:“谁去救?”孙说:“我去救。但有两个要求:一个要求是在两个小时内给我80辆汽车,另一个是48小时内不准投降。”孙立人部救出英印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官兵7000余人,马千余匹,各种车辆300多辆,并救出被日军俘去的英军、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共500余人。
仁安羌大捷使英印第一师绝处逢生,创缅甸保卫战中一大胜利,轰动英伦三岛,一扫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偏见和轻视心理。英印军第一师将领斯利姆、斯迈思和斯高特向孙立人和新三十八师一再道谢。
“仁安恙解围”事件不仅在战略意义上阻止了敌人的西线进攻,维护了盟军的尊严,同时也让“中国远征军”的名字轰动英伦三岛,让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进而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此抗战西线战场,孙立人和他的新编三十八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2年4月17日
4月下旬,侵缅日军主力从正面压迫英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其第五十六师团用装甲车、汽车组成快速部队,采取闪击战术,插到远征军的侧背,夺取了远征军后方基地缅北重镇腊戍,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远征军被分割击破之后,四路溃逃。第五军杜聿明部,退到缅北孙布拉蚌后,丢弃车马武器辎重,攀越悬崖绝壁,从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大雪山,绕道到滇西的沪水和维西,退回大理;第六军甘丽初部则避开日军快速部队,放弃棠吉,由缅东景东退回滇西思茅普洱边区。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则和英军退入印度。作为远征军总预备队,部署在腊戍附近的第六十六军张轸部,则沿滇缅公路大溃退,撤到滇西。
蒋介石对这支精锐远征军的指挥,除派了原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会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全权指挥之外,又派遣了以军令部次长林蔚为首的参谋团协同指挥。但当日军突破远征军的正面抵抗线,并抄袭远征军侧背,进犯腊戍的时候,罗卓英便丢下部队,和史迪威一道逃往印度。参谋团长林蔚虽掌握远征军的野战部队,但不敢和日军对抗,闻风而逃。溃军途中乱成一团。
1942年6月9日
6月9日,冀中日军坂本旅团长率300余步骑,护送一个日本参观团从治庄头去白庄,路过深泽县东北的宋庄时,遭到八路军伏击。坂本当场击毙,骑兵和参观团也被消灭。日军步军随即向八路军反扑,八路军在宋庄设伏的部队仅三个半连,但在第二十二团左叶副团长的指挥下,利用事先筑好的四道工事,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日军的冲锋。午后,安国、定县、保定、深泽、无极等地日伪军陆续赶来增援,人数约为2000人。日伪军在4门火炮、7挺重机枪、80余挺轻机枪、40余个掷弹筒的火力掩护下,向宋庄发起猛烈进攻。日伪军还向八路军施放毒气,但因宋庄地势较开阔,风力较大,八路军未受损失。双方激战至晚,八路军打退了日军38次冲锋,毙伤日军900余人、伪军200余人。入夜,八路军分路成功突围。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阵亡33名,负伤41名(其中连级干部4人),以较小的伤亡重创日伪军。
1942年7月14日
1942年7月,新编第三十八师从阿萨姆邦的列多一带移防兰姆伽,接着远征军长官部和新编第二十二师也移驻于此。美国为了帮助中国装备和训练军队,在此设立了指挥部,由史迪威任总指挥,只留两个山炮营和一个重炮营作为师的炮兵部队,其余各部队全面开展各兵种训练,步兵团的迫击炮、战车防御炮、火箭筒、重机关枪、轻机关枪、冲锋枪直到步枪和手榴弹都在训练之列。此外,部队还有工兵营、通讯营、辎重营的汽车驾驶和修理部门的训练,甚至骡马的驮载和保养等也都接受美军的训练。
部队还为尔后的森林作战作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选送了大批的优秀军官学习各兵种理论、技术和作战方法,大大提高了官兵的素质。
蓝姆迦本是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平原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小镇四周除了干旱的河滩和荒凉的山谷,位置很适合训练,也非常隐蔽。2000年,比哈尔邦分出南部成立加尔克汉德邦,所以,现在的蓝姆迦属于加尔克汉德邦,现在的译名叫拉姆格尔,在兰契东北约40公里。
1942年8月1日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撤入苏联境内。
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境内改编。由于日寇向东北大量增兵,实施残酷“围剿”,抗日联军损失很大,生存条件险恶。为了保存干部,积蓄力量,以便坚持长期斗争,抗日联军各路军分批进入苏联远东地区。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进入苏境的抗联部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称国际红军特别独立第八十八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参谋长崔石泉。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