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497年2月16日
菲利普·梅兰希通(Melanchthon Philipp),德国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1497年2月16日出生于布莱藤,1560年4月19日卒于维滕贝格。任维滕贝格大学希腊语教授,从1519年起和马丁·路德共事,并将路德的思想系统化。他是路德派新教学校改革的天才组织者,被德国教育史家鲍尔尊称为“日耳曼导师”。
公元1787年5月16日
1787年5月16日,欧姆诞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埃尔兰根。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
1805年,欧姆进入爱尔兰大学学习,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被迫退学。通过自学,他于1811年又重新回到爱尔兰大学,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欧姆靠教书维持生活。从1820年起,他开始研究电磁学。
1826年,欧姆发现了电学上的一个重要定律——欧姆定律,这是他最大的贡献。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一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通过部分电路的电流,等于该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除以该部分电路的电阻;二是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即通过闭合电路的电流,等于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除以电路中的总电阻。
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发现,给电学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为纪念他,将电阻的单位定为欧姆,简称“欧”。
公元1803年5月12日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1803年5月12日生于德国里森的达姆斯塔特。他父亲是一个经营无机盐和颜料的商人,他在闲暇时就用这些东西搞化学实验,所以李比希从小就被领进了化学领域。1822年取得埃尔兰根大学博士学位。1824年在巴黎完成了一系列雷酸化合物的研究。从巴黎回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的化学教授,立即着手实施一项前所未闻的计划,那就是改革德国的传统化学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学家的方法。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它规定:开始,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项目;最后通过鉴定获得博士学位。李比希这种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从系统训练逐步转入独立研究的教学体制,在他之前并未被人们认识到,而它为近代化学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1804年7月28日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资产阶级民主制,代表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集团的利益。在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他抛弃了极有影响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这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批判黑格尔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加以颠倒,主张物质先于精神。他把自然界与人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承认自然界的可知性、规律性与必然性。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人,因此他的唯物主义是“人本学唯物主义”。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丢掉了其中的辩证法,看不到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还鼓吹普遍的爱的宗教、爱的道德。
公元1810年12月7日
施旺 Schwann Theodor 1810年12月7日生于诺伊斯,1882年1月11日殁于科隆。德国生理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末梢神经系统中许旺氏细胞的发现者,胃蛋白酶的发现和研究者,酵母菌有机属性的发现者,术语“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创造者。普遍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创始人。
公元1813年5月22日
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小官吏家庭。幼年喜爱文学、戏剧、绘画。1842年,德累斯顿歌剧院上演其歌剧《黎恩齐》获成功,被任命为该院指挥。后受巴枯宁影响,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事败后流亡瑞士,转向妥协,信奉叔本华、尼采的悲观哲学。1864年应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之召,返慕尼黑。70年代为实践其歌剧改革的主张,在拜罗伊特城自建歌剧院,上演其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1883年逝世。他所作歌剧还有《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歌唱大师》、《帕西法尔》等。
主张歌剧改革应以福州为题材,戏剧与音乐须组成有机的整体,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他运用不间断的音乐结构的主导动机手法、半音和声体系和配器效果,丰富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对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公元1814年11月25日
迈尔,德国物理学家,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能量守恒定律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但是并没有严格证明。
公元1815年4月1日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病逝,享年83岁。
公元1816年7月21日
保尔·朱利叶斯·路透(1816-l899),世界最早的通讯社——路透社创办人,1816年7月21日生于德国,父母是犹太人。
1849年路透创建实验性通讯社,1851年创立路透电报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商业性通讯社,总部设在伦敦,为银行、经纪人交易所和各大商业公司供稿。公司稳步发展,于1858年获得第一家报社——伦敦《广告晨报》作为它的客户。
1859年他将拿破仑三世预示将在意大利爆发奥法战争的演讲稿原文发往伦敦,取得成功。路透社1915年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海底电缆的伸展使路透社能将其业务扩张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各洲。
公元1816年12月13日
恩斯特·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年12月13日-1892年12月6日),德国发明家、企业家,西门子公司创始人之一。国际单位制中导纳的单位西门子也是因纪念他而得名。
西门子,德国工程学家、企业家、电动机、发电机、有轨电车和指南针式电报机的发明人,改进过海底电缆,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了炼钢工艺,西门子公司创始人。
1847年,西门子和机械工程师约翰·乔治·哈尔斯克依靠自己堂兄投资的6842塔勒银币(1塔勒相当于3马克)建立了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主要生产西门子发明的指南针式电报机,这个公司也就是后来西门子公司的前身。1848年西门子公司赢得了法兰克福至柏林的电报线路合同,从此开始了大发展。
公元1818年5月5日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公元1823年12月7日
利奥波德·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1823年12月7日-1891年12月29日),德国数学家与逻辑学家,出生于利格尼茨(现属波兰的莱格尼察),卒于柏林。他认为算术与数学分析都必须以整数为基础,他曾说:“上帝创造了整数,其余都是人做的工作”(Bell 1986, 477页)。这与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Georg Cantor)的观点相互对立。克罗内克是恩斯特·库默尔(Ernst Kummer)的学生和终身挚友。
公元1826年3月29日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 1826/3/29—1900/3/7),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欧洲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第一国际会员,曾在德国工人运动中进行反对拉萨尔主义、捍卫国际的原则的斗争,1867年起为国会议员;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和领袖之一,《人民国家报》编辑(1869—1876年)和《前进报》编辑(1876—1878年和1890—1900年);普法战争时期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捍卫巴黎公社。
公元1826年9月17日
1826年9月17日,德国数学家黎曼出生。
9月17日,波恩哈德·黎曼生于德国北部汉诺威的布雷塞伦茨村,父亲是一个乡村的穷苦牧师。1851年,黎曼获得数学博士学位;l854年被聘为哥廷根大学的编外讲师;1857年晋升为副教授;1859年接替去世的狄利克雷被聘为教授。
因长年的贫困和劳累,黎曼在1862年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患胸膜炎和肺结核,其后四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治病疗养。1866年7月20日病逝于意大利,终年39岁。
黎曼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具独创精神的数学家之一。黎曼的著作不多,但却异常深刻,极富于对概念的创造与想象。黎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众多领域作了许多奠基性、创造性的工作,为世界数学建立了丰功伟绩。
公元1828年1月24日
科恩从1868年开始研究细菌,证明了细菌可以根据形态及生理特性来分类;发现内芽孢;改进了消毒技术并驳斥了自然发生说。
公元1832年8月16日
1832年8月16日,心理学实验的创立者威廉·冯特出生。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公元1833年5月7日
勃拉姆斯 (1833.5.7 - 1897.4.3) 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7岁随父亲学钢琴,早年师从马克逊。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公元1834年1月17日
1月17日,德国生物学家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892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在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区分了种质和体质,并强调种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后来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和基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设想,对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公元1835年10月31日
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年)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1883年贝耶尔发表了靛蓝的结构,这个结构除了双键的立体化学排列之外其余都是正确的,这个双键后来由调射线结晶学证实是反式排列(1928)。工业合成靛蓝最后是在1890年完成的。贝耶尔的工作还导致了许多新型染料的生产。
贝耶尔从靛蓝转向了聚乙炔。这个化合物的爆炸性质使他考虑到不饱和环状化合物中碳碳键的稳定性。他提出了贝耶尔张力学说:即化合物的键角离理想的四面体排列越远化合物越不稳定。贝耶尔的其它研究还包括四价氧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他观察到在还原时芳香性即失去;他还研究了萜烯化合物,包括在 1888年首次合成萜烯。
公元1835年10月31日
贝耶尔生于1835年10月31日,父亲原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陆军中将,虽是行伍出身,却很爱好科学。185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有机化合物凝结作用综合研究》,为化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由于他谦虚好学,刻苦研究,发现了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染素分子结构。在有机染料和芬芳剂方面的成就,实现了他母亲所希望的“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他70岁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82岁病逝。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