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2年7月17日
7月17日,在盛传保加利亚人对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施以残酷暴行之际,罗马尼亚入侵保加利亚领土。当保加利亚进攻希腊和塞尔维亚的新闻最初发表时,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发表声明:如果侵略不停止,罗马尼亚军队将加入到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的行列中去。保加利亚对此没有答复,罗马尼亚随后发起进攻,几乎使保加利亚军队彻底投降。
纽约收到了希腊国王康斯坦丁发来的消息:自巴尔干战争的头几天起,保加利亚已屠杀了数以千计的无辜群众。据说大屠杀发生在几个城市和乡村,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多克萨托。据报道,在那里3500名居民中几乎有150人被杀害。正如公报所述:“保加利亚人所到之处人们只看到鲜血、耻辱和毁坏……这是难以想象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残酷暴行。”保加利亚国王弗迪南称这些有关屠杀和暴行的报道为“臭名昭著的诽谤”。
1912年10月9日
1912年10月9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的黎波里居民观看意大利军队进入利比亚首都。1911年10月10日,10月21日,意大利军队进驻北非,乔瓦尼·焦利蒂政府向苏丹王梅尔梅特五世宣战。柏柏尔人猛烈反击意大利人的进攻,继而意大利军用空中力量对其打击。在登陆本格哈兹战役中,600名意大利士兵战死。
1912年10月9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保、塞、希随后参战。土耳其军节节败退,11月初请求欧洲列强调停。12月16日土耳其与4交战国在伦敦议和谈判。次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争再起。土耳其战败,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里海的米迪那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须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条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使得奥斯曼帝国变成了待宰的羔羊,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同时也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埋下了火种。
1913年6月29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同盟诸国统治者扩张欲望增长,相互提出领土要求。这些争吵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插手而日益激烈。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希腊秘密订立反保加利亚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同年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猛烈抵抗。罗立即向南进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发动进攻。保四面受敌,不断受挫,至7月29日求和。
8月10日,交战双万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塞、希、罗、土、门(门的内哥罗)各获得一些领土。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希、罗,另一方是保、土。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操纵。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基础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而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和德奥同盟国集团接近起来,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奥斯曼帝国加入到同盟国一方。
1913年8月10日
1913年8月10日,巴尔干战争结束。1912年至1913年,围绕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问题接连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土同盟,随后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相继加入,巴尔干同盟形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土在巴尔干半岛长达500年的统治。
然而《伦敦和约》墨迹未干,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已经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各统治集团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争吵。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随之罗马尼亚加入同盟。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对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军队突然发起进攻,拉开战争序幕。1913年8月10日保、塞、门、希、罗五国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丧失其在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罗加。以后,根据《保土条约》,土耳其又重占亚得里亚堡。至此,巴尔干战争结束。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人和黑塞哥维纳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俄国出于侵略目的,对这些要求予以支持。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还力图吞并塞尔维亚。这得到了德国的支持。而奥塞两国的冲突又势必引起奥俄冲突乃至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角逐争斗,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库。
1914年7月28日
6月28日,一名年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开枪时,从他的手枪里射出的子弹可能是一场欧洲战争的第一枪。暗杀大公弗朗西斯-弗迪南德夫妇事件破坏了欧洲本来就难以保持的平静。这块大陆是个炸药桶。奥匈帝国由于其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担心奥国将通过进攻塞尔维亚和加强它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对暗杀大公事件进行报复。沙皇尼克拉二世宣布他支持塞尔维亚。
德国也向奥地利施加压力后,德皇写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永远把塞尔维亚消灭掉。”对于在巴尔干半岛使用武力的问题,奥地利一直在犹豫。但是这次暗杀和德国的压力结束了这种举棋不定的状况。
1914年7月2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Great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参战国家达33个(28个国家正式宣战,5个国家与一个或多个同盟国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一说约6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约850万(一说接近1300万)士兵和1300万(一说超过900万)平民在战争中死亡,2100多万人受伤(其中350万人终身残疾),战俘和失踪人数接近600万。
1914年8月1日
1914年8月1日,德国首先向俄国宣战 “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在欧亚非三洲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双方是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德国早就希望打击和削弱自己的对手英国和法国,以便争霸欧洲。“萨拉热窝事件”使德国皇帝喜出望外,他鼓励奥皇不必踟蹰,并且坚决保证德国将助一臂之力。于是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10条苛刻条件,限令塞尔维亚在48小时内答复。其中有一条竟无理要求塞尔维亚允许奥国派员会审“萨拉热窝事件”的行刺者。这无异于干涉塞尔维亚内政。塞尔维亚除这条之外,其余条件全部接受。但是蓄意挑起战争的奥匈帝国借口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7月28日下令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府贝尔格莱德,对塞尔维亚宣战。
在协约国方面,俄、法不能容忍奥匈的扩张,所以俄国宣布全国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一天,法国下令总动员。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4日,德国大举进攻比利时。同一天,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加入协约国行列,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这样,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争夺商品市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14年8月2日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
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战场主要在欧洲,分为西线和东线战场。非洲、亚洲部分地区也受到波及。战争始于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作为结束标志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914年8月4日
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同日,德国军队大举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并向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发起猛攻,比利时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全面打响。当日,德军在列日前线投入12万军队,而比利时守军仅4万人。
1914年8月7日
1914年8月7日,德国攻入比利时列日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比利时军队为抗击德军入侵,于1914年8月在列日进行的要塞防御战。列日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德军默兹河集团军(辖第7、第9、第10步兵军和第2骑兵军,共12万人,由O.von埃米希将军指挥)根据战前对要塞地形和防御设施的侦察,计划采用穿插战术从炮台之间实施突击,首先占领列日市和默兹河上的桥梁,然后各个摧毁周围的炮台。GM.勒曼将军率比军4万人据守要塞,以待英法军队增援。
5日夜,德军主力对默兹河以东的弗莱龙和埃沃涅炮台发起突击,骑兵在列日要塞以北强渡默兹河,从西面对要塞实施迂回。比军坚守炮台之间的堑壕,以火炮和步、机枪火力以及强光探照灯挫败德军步兵以密集队形发起的轮番进攻。6日,德军步炮协同对东面炮台组织新的攻击,同时对南面的弗莱迈、邦塞勒和昂堡3个炮台发起攻击。比军兵力不足,寡不敌众。勒曼担心东岸步兵被德军分割,遂命令该部撤至西岸。次日,德军从弗莱龙和埃沃涅炮台之间攻入列日市,10~11日攻占东面两座炮台。12日,德军调来420毫米榴弹炮,对比军仍控制的炮台实施猛烈轰击。至16日,各炮台相继陷落。德军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打开了进攻法国的通路。
对比利时来说,如果列日丢了,就如同宋朝丢了大名府,明朝丢了山海关。
1914年8月23日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并出动飞艇在青岛投掷炸弹。
8月23日,日本派兵侵入山东。9月2日,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登陆,向青岛发动进攻。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唯一战场。
日本对德国宣战,目的是得到包括德国当时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当时占领青岛,其实就是从德国手里抢来的,跟中国没有丝毫关系。这完全就是强盗的逻辑。
1914年9月5日
1914年9月5日,德英法在马恩河展开大会战。
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1914年8月,德军同法、英军队 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南撤。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5日,法军主力经过重新部署,在马恩河一带200公里战线上开始反击德军,至9日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 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 任。
1914年9月12日
1914年9月12日,马恩河大会战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
协约国联军在宽达200公里的地带内,8昼夜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协约国在马恩河的反攻成为西线战场1914年反败为胜的转折点。
这意味着德军在西线迅速击败协约国从而结束战争的“史利芬”计划彻底破产。
1914年9月15日
1914年9月15日,兴登堡再次打败俄国人。
9月15日,在保尔·冯·兴登堡将军和埃里希·威廉·鲁登道夫将军指挥下的德国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在马苏里亚恩湖战役中击退俄国军队的进军。俄军损失了12.5万士兵,150门火炮和大约半数的运输工具。但德军在这场血战中也并非没有伤亡,他们当中有4万人被伦南康普夫指挥的俄军打死。
尽管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俄军无法战胜兴登堡的军纪严明的军队。这次战斗的观察家批评俄国指挥太差,缺乏有效的侦察和隐蔽手段以及联络失误,这一切都导致了俄国人打败仗。
很明显,兴登堡的指挥以及他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他的辉煌生涯开始于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在1870-l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在1878年奉命到总参谋部工作后到1911年退休前始终是一名强有力的、有影响的军官。于是,当上个月战争爆发时,兴登堡被召回,统帅德军保卫东普鲁士。他立即任命鲁登道夫为军队参谋长。
1914年10月29日
10月29日,土耳其政府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向协约国宣战——他们炮击了俄国黑海沿岸的敖得萨、塞瓦斯托波尔和费奥多西亚。土耳其国防大臣思维尔·帕夏的亲德情绪和德国的巡洋舰“格本”号与“布莱斯劳”号在康斯坦丁港口的出现是促使土耳其宣战的因素。土耳其与同盟国结盟后便能封锁俄国和协约国之间的主要运输线——达达尼尔海峡。德国海军上将冯·苏礁目前正在指挥土耳其海军。
土耳其的参战必将改变协约国的战略局势。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不失时机地催促对土耳其采取行动,以便重新打开通向俄国的极其重要的运输线。
一战之前土耳其还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一战后土耳其只剩下小亚细亚的部分了,直接领土损失超过70%。
1915年5月12日
5月12日,英国“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被击沉,至少有124名美国人丧生,威尔逊总统为此向德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威尔逊的照会明天将由大使杰拉德转交德国外交部。照会指控德国的行动违反国际法。
“根据人道主义和国际法”,照会中指出,美国提出如下要求,中立国人员有权利乘坐中立国船只或交战国船只,保证不再发生袭击运载非战斗人员的商船的事件。肯纳德轮船公司的“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是在5月8日被一艘德军潜水艇发射的两颗鱼雷击中的。当时它从纽约返航,驶近英格兰的利物浦港,船上载有1251名旅客和650名船员。
1915年5月23日
当月初,意大利退出3国同盟。3天前,内阁获得了战时的一切权力,德国召回她的驻罗马大使,与奥地利共同对意大利作战。意大利已经同英、法、俄联合起来反对同盟国。
奥地利首先发起攻击。奥地利飞机轰炸了亚得里亚海岸的威尼斯、波托、科尔西尼、安科纳和其它四个地方的军火库。据报,意大利高射炮击退了奥地利的飞机,然后,两艘奥地利战舰参加了进攻,但奥军战舰被意方鱼雷艇击退。
等到下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盟国的意大利,又要去坑的德国哭笑不得。
1916年2月17日
一战后的国际联盟承认了英法对喀麦隆的占领,将喀麦隆划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二战后,“国际托管制度”替代“委任统治制度”,喀麦隆变更为英法的“托管地”。
1916年5月31日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舰队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展开了一场对决。
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从而结束了以战列巡洋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
最终,虽然德国海军损失的舰船和人员相对英国海军较少,但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依然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舰巨炮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其它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武器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德兰海战送走了人类海战史上一个旧的时代,同时揭开了人类海战史上的新篇章
1916年9月15日
1916年9月15日,坦克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大显神威。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决战阶段。1915年,德军在东线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并没有达到制服俄国的目的。1916年,德军调整部署,决定把重点放到西线。于是,西线的战斗空前激烈起来了。
1916年9月15日,英国军队和德国军队正在法国索姆河畔的战场上进行炮战。忽然,从英军阵地里,出来一个像铁盒子似的庞然大物,横冲直撞向德军阵地卷来,仿佛什么也阻挡不住它。而且一边冲着,一边还“咚咚咚”地开着炮。德军连忙向它开炮,奇怪的是,这东西竟是刀枪不入,射上去的子弹却又弹了回来。德军傻了眼,一下子乱了阵,当然打了败仗。
这怪东西就是坦克。坦克是一种全面的武器,能攻击、防御和运动。它身上装着枪炮,能摧毁对方的阵地,为步兵开辟道路。它坚韧的装甲,能抵挡子弹和炮弹。它的速度很快,一小时能行驶70公里。
现在,人们已经制造出各种反坦克的武器,当然,坦克的性能也在不断地改进。
坦克的出现并没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它的出现点亮了人类战争史进入下一时代的必要科技。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