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511年11月27日
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年 - 511年11月27日),法兰克王国奠基人、国王。481年,法兰克人部落萨利昂法兰克人的首领希尔代里克一世逝世,其子克洛维一世继任。萨利昂法兰克人占据了以如今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图尔奈和康布雷为中心的莱茵河下游以西被称为托克桑德里亚的地区。克洛维一世征服了邻近的几个法兰克部落并称王。
486年,克洛维打败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北高卢,这一年被认为是法兰克王国的开国之日。占领北高卢后,克洛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他可能是日尔曼蛮族中放弃异教的第一人),克洛维死后,按照日尔曼人的传统习俗,将自己的领地分给了四个儿子。形成了第一次分裂时期。
克洛维一世放弃了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里乌教派,转而皈依天主教。这一行动在法国和西欧历史上产生了极重要影响,也为后来克洛维一世将其统治领土扩张到原罗马帝国高卢地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元512年5月21日
原平代县地震是北魏延昌元年四月二十(512年5月21日),发生于山西省原平、代县间、震级为7.5级的特大地震。
《魏书•灵征志》载:“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畤、桑干、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这是山西省境内历史记载的首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
公元526年8月30日
公元526年8月30日,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逝世。
狄奥多里克(Theodoric)(454年 - 526年8月30日)别名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oric the Great)意大利的东哥德王国的创始者,东哥德王国国王。488年拜占庭皇帝芝诺令其入侵意大利,到493年他发动叛变杀害统治者奥多亚塞并使自己成为唯一的统治者。
公元531年5月31日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梁武帝长子,公元502年(天监元年)立,便于531年5月31日(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月三十日)去世,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萧统自幼就聪慧强记,博学能文,且信佛,曾招聚文学之土,商榷古今文学,编集文选30卷,共收录作者130位,作品514题。以赋、诗、文分类,称《昭明文选》,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是《文选》入选的标准,对后世影响颇大。唐宋时人科、取士,《文选》乃必读的书籍。唐初李善对《文选》做了注释,历代研究《文选》之风日盛,研究者逐渐形成了“文学选”。
然原集已有散佚,故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公元532年1月11日
尼卡为希腊语,意即胜利。起义因参加者高呼“尼卡”而得名。
拜占庭期举行赛车会,并且形成特殊的组织——吉莫。它依驾车人的服色分为蓝党(以东正教徒为主)和绿党(以一性派教徒为主)。蓝绿两党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斗争。政府则利用吉莫间的敌对关系进行操纵。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因对官吏的横暴和苛税不满,要求罢免特里博尼安和卡帕多西亚的约翰两个暴吏,释放两党被囚禁的成员。遭拒绝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群众捣毁监狱,焚烧官邸。大火持续3天,焚毁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公共建筑物,并蔓及皇宫。查士丁尼一世撤换两个宠臣后,亲赴赛车场说服起义者,未能奏效。训练有素的政府军节节败退,全城除皇宫外均被起义者控制。随后,查士丁尼一世施用阴谋,一面派贝利萨留(约505~565,拜占庭帝国统帅)组织蛮族雇佣军,一面派人收买蓝党。起义的第八天,蓝党突然倒戈,起义军阵脚顿乱。蛮族雇佣军屠杀起义群众约3.5万人。绿党领袖希巴提乌斯被处决。起义失败。但起义深重地打击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公元535年1月23日
北魏的统治在内部接连发生的变乱,导致更迭分裂。公元530年(永安三年,距今已1486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横跋扈、独揽朝政的大臣尔朱荣,魏庄帝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杀掉,立元恭(北魏节闵帝)为帝。尔米氏重拳朝廷大权。后来,尔朱氏的部将高欢(渤海磁县人,鲜卑化汉人)率领六镇鲜卑,从并州来到关东地区,陆续消灭了尔朱氏在关东各地的势力。
532年高欢到洛阳,533年商欢消灭尔朱氏,杀魏节闵帝(元恭);立魏孝武帝(元修)。534年元修不甘受高欢的控制,逃出洛阳,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
535年1月23日(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初四),高欢另立魏孝静帝(元善见),自己掌朝政并还都到邺(今河南安阳北),史称东魏。
公元541年7月21日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鲜卑名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挥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大隋朝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文帝在位24年,604年8月13日被次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
公元549年6月12日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公元550年6月9日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南朝梁、南朝陈等。
公元552年5月26日
54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他统治末年,接纳了北朝东魏将领侯景的投降,结果引狼入室,发生了长达4年的“侯景之乱”。侯景宇万景,怀朔人,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欢,任镇守河南大将。
547年高欢死,恐被高欢子高澄所杀,降西苑,不成,反受到东、西魏夹击。侯景求助南方梁朝,梁武帝认为这正是恢复中原的好机会,于是接纳了,封为河南王。
第二年,侯景便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乱,南渡长江,回攻梁都建康的核心台城130余天,城中饥病交加,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城破,把年已86岁武帝囚禁,饥恨而死。侯景先立正德为帝,不久又把他缢杀,改立简文帝。连年在江东用兵,烧杀抢掠,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
551年,侯景废简文帝,并用装满上的口袋把他压死,立萧栋为帝,旋度梁帝自立,改国号汉,建元开始。
552年5月26日(梁承圣元年四月十八日),梁将陈霸先、王增辩攻破建康城,侯景逃亡时被部下所杀。
公元557年2月15日
宇文觉(542—557),一名陁罗尼,即北周孝闵帝。鲜卑族,北周文帝父宇文泰的三子。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觉继承其父宇文泰的官爵,袭太师、柱国、大冢宰。其后又被封为周公。
宇文觉在中山公宇文护的支持下,于557年2月15日(北周孝闪帝元年正月初一日)代西魏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建周后,封西魏恭帝为未公,未几就将他杀死。字文护则开始居功自傲,自任大冢宰,专断国政。
557年9月,宇文护废大王宇文觉,将其贬为略阳公并幽禁,不久将他毒死,年仅十六岁。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下令为宇文觉上徽号。于是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其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公元560年5月1日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公元572年4月12日
宇文护(513年—572年4月12日),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北周初期权臣,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
宇文护早年跟随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交战,屡建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病逝,临终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宇文护接掌国政。557年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封大司马,进爵晋国公。北周建立后,宇文护专政,三年内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名臣赵贵、独孤信对其掌权不满,暗中策划将其除掉,事败后纷纷被害,北周政权稳定下来。宇文护也升任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为北周的实际主宰者。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又命柱国大将军杨忠联合突厥东征北齐,围攻洛阳,因北齐援军赶到,无功而返。伐齐的挫败,使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为降低。宇文护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后执政十五年之久,对北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宇文邕是一个精明强干之人,不甘做傀儡皇帝。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在含仁殿被宇文邕杀死,其子嗣、党羽也被逮捕诛杀。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邕下诏恢复宇文护爵位,谥号为荡。
公元572年8月22日
公元572年8月22日,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斛律光逝世。
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敕勒族(高车族)。北魏到北齐时期名将、军事家,相国斛律金之子。
善于骑射,武艺出众,得到大行台高欢欣赏。跟随世子高澄,担任亲信都督,号称“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从征出塞,先驱破敌,多有斩获,拜晋州刺史。 河清三年(564年),抵抗北周大将达奚成兴进攻,迁司徒。参加洛阳之战,大破北周齐王宇文宪,拜太尉,别封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参加汾水之战,大破北周柱国辛威和韦孝宽,别封中山郡公。率军攻打平阳道,攻克姚襄和白亭城戍,别封长乐郡公。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多次击败北周进犯。拜左丞相、咸阳王,与尚书右仆射祖珽、领军将军穆提婆不和。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8月22日),遇害于凉风堂,时年五十八岁。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后,追封上柱国、崇国公。
公元580年8月26日
公元580年8月26日,中国发明了厕纸。
造纸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但不知是何缘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北史》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便是使用“厕筹”。所谓“厕筹”,就是厕所里的专用竹片,相当于擦屁股的手纸。
公元581年3月3日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公元582年4月5日
尤提齐乌斯出生在小亚细亚西部,他的父亲是罗马军队的将领。尤提齐乌斯30岁时成为修士。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家大修道院院长去世后,优提齐乌斯接任了这一职务。
尤提齐乌斯在成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后,与查士丁尼一世在宗教问题上发生冲突。被捕,并被流放。
577年,尤提齐乌斯重新成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582年复活节后的星期日,尤提齐乌斯在任上安静地去世。临死前,他对周围说,“我忏悔, 我们都将重生。” 出自《旧约·约伯记》尤提齐乌斯(c.512 - 5 April 582)死后,被天主教和东正教封圣。
公元589年1月22日
隋文帝即位后,就怀有统一全国的雄心。他任命韩擒虎和贺若罚镇守与陈朝相接壤的庐江(今安徽合肥)、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叫他们筹划伐陈的战略。同时,隋文帝在永安(今四川奉节)造大型战舰,“高百余尺,起楼五层,左右前后,置六柏竿,各高50尺,可容战士800人。”积极准备伐陈。
公元588年秋,隋军51万人分8路出师,水陆并进。可是,陈朝的君臣们则妄图依仗“金陵王气”和“长江天堑”,依然“奏伎纵酒,赋诗不辍。陈将屡请迎战,陈后主都没有答应,只是一个人日夜啼哭。直到隋军已形成包围金陵之势,陈后主才轻率决战。当韩擒虎从新林进军,任忠迎降,引韩擒虎的部队直人朱雀门。陈后主仓皇随10多名官人出景阳殿,自投于桔井之中。“既而军人窥并,唿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出”,被俘投降,589年1月22日(祯明二年五月初一日)陈亡。
公元589年6月4日
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戒日王还有一个措施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他在位时间大量对教俗封建主颁赐土地,大大促进了印度封建制的发展。戒日王朝时期被视为印度进入成熟封建制的阶段。
戒日王是个慷慨的文学赞助者,他的宫中有著名文学家波那跋陀,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过《妙容传》等3个剧本。
戒日王于647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从未有中央集权的观念和传统,而戒日王征战打下的帝国,实际上也近似于众多封建王公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只是担当盟主的角色。此后印度历史进入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总的来说,戒日王虽然对印度政治统一的进程贡献不大,但在文化统一方面则影响甚大。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94位。
公元599年1月23日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