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00年2月12日
崔可夫(1900~1982)原苏联银池村镇(今莫斯科季帕衣镇)人。1918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俄共(布)。1925年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团长。1927~1929年任驻华军事顾问,支援中国北伐战争。1930年曾任旅长、集群司令、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时任驻华武官、苏联军事顾问团首席顾问,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回国后任战役集群司令、集团军司令官,参加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打柏林等战役。战后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民防司令、国防部总监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军衔。1982年去世。著有《初上征途》、《第三帝国的末日》
1900年6月28日
克鲁奇科夫斯基,波兰剧作家,小说家,社会活动家。1900年6月28日出生于克拉科夫一工人家庭,卒于1962年8月1日。他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9年参加卫国战争,后被俘,解放后回到波兰,曾任波兰文化艺术部副部长、波兰作家协会主席、国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文学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写有《柯尔迪安和乡下佬》、《孔雀毛》和《陷阱》等长篇小说。战后转向戏剧创作,写有剧本《复仇》、《德国人》、《卢森堡夫妇》、《自由的第一天》和《总督之死》等。他的戏剧题材广泛,富于时代精神。
1900年9月15日
1900年9月15日,苏联政治漫画家叶菲莫夫生于乌克兰基辅。
叶菲莫夫,苏联政治漫画家,美术科学院院士。1900年9月15日生于乌克兰基辅。自1919年起为苏联军队报纸工作。1922年开始为《真理报》(苏联)、《消息报》及《鳄鱼》杂志等作漫画。以擅长国际题材的讽刺漫画著称。1951年出版漫画集《争取持久和平,反对战争贩子》。196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曾2次获斯大林奖金 (1950、1951),1次苏联国家奖金(1972)。1958年访问中国。主要漫画集有:《1924~1934年间的政治漫画》(1935)、《法西斯主义──各国人民的敌人》(1937)、《战争贩子》(1938)、《希特勒及其帮凶》(1943)等。其他著作有《漫画概要》(1961)、《工作、回忆、会见》(1963)、《40年──一个讽刺画家的笔记》(1961)、《讽刺画家的故事》(1963)、《并非杜撰的故事》(1976)等。
1901年1月16日
巴蒂斯塔·伊·萨尔迪瓦,古巴独裁者、总统。生于1901年1月16日,1973年8月卒于西班牙。1933 年8月,古巴爆发反 G.马查多·伊·莫拉莱斯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9月,他参与发动政变,夺取军权,后以陆军参谋长身分控制历届政府。1940年7月出任总统,并颁布宪法,1944 年竞选失败,侨居美国。回国后,1948年当选为参议员。1952 年3月,发动军事政变再度上台,实行独裁统治。1954年11月连任总统。任内多次宣布停止执行宪法,制定反劳工法,禁止罢工和群众集会,先后杀害爱国人士达 2万多人。同美国签订“军事互助条约”,为美国公司掠夺古巴财富提供便利条件。1958年底,以F.卡斯特罗为首的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伊·萨尔迪瓦政权,1959年1月1日他逃往多米尼加。
1901年1月22日
维多利亚女王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在位时(1837年—1901年)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此时,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逝世,享年82岁。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象征着英国的一个时代。她在位的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几十年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发展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成熟,维多利亚女王成为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性女王。
1901年2月1日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1901年2月1日—1960年11月16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德裔美国电影男演员。
1931年,克拉克·盖博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彩色的沙漠》。1932年,凭借电影《红尘》当选“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1934年,凭借喜剧片《一夜风流》获得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1938年,他被评选为“电影皇帝” 。1939年,与费雯·丽合作出演电影《乱世佳人》,凭借饰演的白瑞德一角获得第十二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5年,主演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电影《怒海情波》。1953年,主演电影《红色的尘土》。1959年,凭借《教师之恋》获得第1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0年11月16日,克拉克·盖博因心肌梗塞在洛杉矶去世 。
1995年,在《帝国》杂志评选的“影史上100名最性感影星”排行榜中,他名列第36位 。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7名
1901年5月7日
贾莱·古柏(Gary Cooper,1901年5月7日-1961年5月13日)他堪称一位英雄明星,从影三十余年,共拍了上百部影片,可部部演英雄,晚年患癌症,仍坚持拍片,如英雄般地死去。他是有史以来获奥斯卡奖最多的一位男演员。他主演的《约克军曹》和《正午》是两部最受欢迎的影片,他塑造的约克军曹的形象成为美国军人的楷模。1960年,古柏拍完《天网记》后,癌症加重。1961年,在奥斯卡颁奖仪式上,古柏被授予特别荣誉奖,但他已卧床不起,一个月后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立即增设“贾莱·古柏”奖,以示对他的深切悼念。
1901年6月5日
苏加诺,1901年6月6日出生于东爪哇苏腊巴亚(泗水)的土著贵族家庭,土木工程师学位,印度尼西亚国父。
苏加诺致力于民族独立斗争,历任印度尼西亚民族政治联盟主席,印度尼西亚党主席,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等职务,被称为“印尼国父。一贯主张执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促进亚非人民的团结合作。1965年“印尼九·三〇事件”后总统权力被军人集团剥夺。1967年3月被撤销总统职权并遭软禁。
1970年6月21日,苏加诺在雅加达病逝,享年69岁。
1901年8月4日
1901年8月4日,美国“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出生。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01年8月4日-1971年7月6日),出生于新奥尔良贫民区,很小他父亲就抛弃家庭,不知所踪,但困窘的生活并不影响少年阿姆斯特朗对音乐的追求,他在社会最底层长大,还曾经进过少年感化院,所幸他在感化院学会了吹短号(cornet),开始接触音乐,没几年的时间,18岁的阿姆斯特朗,已经是新奥尔良知名的演奏者了,成为当时最红的娃娃欧瑞KidOry乐团的短号手,1922年,加入奥立佛国王Joe King Oliver乐团,在前辈奥立佛的指导调教之下,阿姆斯特朗进步神速,逐渐建立起他作为一位伟大独奏者的地位。
他是爵士乐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每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都会提及他的名字。他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意义,就好像古典音乐的巴赫,摇滚乐的猫王。
1901年8月20日
1901年8月20日,意大利诗人夸齐莫多出生。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年8月20日~1968年6月14日),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一生著有许多作品,尤以诗歌著名。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和《日复一日》等。1959年,因为“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8月27日
1901年8月27日,诺贝尔和平奖得者主特里萨嬷嬷出生。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和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修女逝世,享年87岁。
1901年9月29日
1901年9月29日,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诞生。
恩利克·费米(意大利文: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42年,费米领导小组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奠定基础,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费米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费米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近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而费米子、100号化学元素镄、美国著名的费米实验室(Fermilab)、芝加哥大学的费米研究院(The Enrico Fermi Institute) 都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费米一生的最后几年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1949年他揭示宇宙线中原粒子的加速机制,研究了π介子、μ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并提出宇宙线起源理论。1949年,费米还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1952年,发现了第一个强子共振──同位旋四重态。
1902年1月13日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13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总理。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1930年代后半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但是之后马林科夫与贝利亚却成为政敌。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下台之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1953年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一度兼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让位给赫鲁晓夫。而马林科夫也于此时清除与其政策不合的贝利亚。马林科夫担任总理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弹。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职,但是仍然留在政治局中;1956年在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的联合之下,马林科夫被逐出政治局。
1961年马林科夫被苏联共产党开除,之后曾经在哈萨克斯坦负责兴建水力发电厂,1988年1月14日过世。
1902年1月20日
希克梅特·纳(1902—1963)土耳其社会活动家、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1919年从此开始诗歌创作。1921年去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经济与社会学。1928年在巴库首次出版诗集。1938年被军事法庭以“煽动罪”判处28年徒刑。1950年在国内知识界的强大压力与世界舆论的声援下获释。出狱后,被迫逃亡国外,并被剥夺土耳其国籍。1950年与聂鲁达一起被苏联授予国际和平奖金。1951年在苏联定居。1952年9月到中国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任会议联络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后任常务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1960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主席。1963年6月3日在莫斯科逝世。
1902年2月27日
斯坦贝克,1902年2月27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斯镇一个面粉厂主家庭。他从早年就接触欧洲古典文学作品。1920至1925年间,他曾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并从事各种体力劳动谋生。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作,192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随后发表两部小说《天堂的牧场》(1932)和《献给一位无名的神》(1933),都未引起重视。1935年,《托蒂亚平地》出版。立即受到文艺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1936年发表《胜负未决的战斗》,1937年发表的《鼠与人》由作者改编为话剧在纽约上演,获得剧评家奖。1938年发表《长谷》短篇小说集。
斯坦贝克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64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68年12月20日因心脏病死于纽约。
1902年5月12日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0年5月17日—1989年6月3日) ,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该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在经过革命及全民公投后,霍梅尼成为了国家最高领袖,最高领袖是宪法所创造的一个职位,是国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职位。霍梅尼是一名什叶派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的玛尔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为闻名。他在著作和讲道内容里扩展了十二伊玛目派乌苏里派主张的“法基赫的监护”(教法学家的监护),即是伊斯兰教法学家的神权统治。
在国外的穆斯林世界里,他被描述为“西方大众文化对伊斯兰教的虚拟形象”。他在伊朗人质危机时支持挟持者,又颁布追杀英国人萨尔曼·鲁西迪的命令,因而闻名。霍梅尼被称为“广受支持、别具魅力的领袖”,什叶派学者视他为“伊斯兰复兴的战士”。
1902年6月16日
她由于提出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于1983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这是世界上靠独自研究成果而得此类奖金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1902年8月8日
1902年8月8日,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诞生。
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男,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1984年,狄拉克在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逝世。
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尔温·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2年11月1日
青年时代在奥斯陆和牛津求学,好旅行。1924年出版描写海员生活的小说《航船在前进》。1926年至1927年在中国担任战地记者,回国后写了剧本《巴拉巴斯》,向挪威读者和观众介绍了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1938年出版的小说《世界还年轻》,描写作者于1932年至1934年在苏联逗留期间的见闻。剧本《失败》于1937年发表,取材于作者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经历。他是爱国主义作家。诗集《我们心中的挪威》,表达了他对祖国炽热的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挪威军队中任军官,随挪威流亡政府到英国参战,他的诗作和广播谈话成了挪威自由之声的号角。1943年12月2日在参加空袭柏林时牺牲。
1903年1月11日
罗生特是奥地利医学博士,也是一位应被载入中国当代史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山东省莒南县,人们为他树起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全身塑像,以表示中国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莱姆贝格,1927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综合医学博士学位。受工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他早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因从事反帝活动多次被捕,继而又因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投入集中营。在集中营时,罗生特倍受酷刑摧残,但始终坚贞不屈,在严酷斗争中磨砺成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英雄。他深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阵地,他决定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系在一起。离开集中营时,纳粹党徒逼问他的去向,他坦然回答说:我要去中国。
罗生特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在中国救过多少人已无从统计。他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陈毅将军赞扬他是“活着的白求恩”。罗生特还是一位诗人、音乐家和政论家。他为了把新四军和中国革命真相昭示于世人,撰写了一部专著《奥地利——中国》,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仇恨的积郁》、《论第二战场》等政论文章和《反法西斯进行曲》、《我们是中国的青年》等诗词歌曲。
1949年,罗生特回国时表示,他要争取当奥地利首任驻华大使,再次来到中国,为促进两国友好贡献力量。可惜他回国不久因病逝世,他的崇高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作为中奥人民友谊的奠基者,他播下的友谊种子已经萌发、成长并且开花,他的英名也成为连结中奥人民友谊的象征。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