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标签   >  大事件盘点:公元7世纪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公元7世纪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公元7世纪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隋文帝杨坚逝世;隋恭帝杨侑逝世;蒋国公屈突通逝世;莱国公杜如晦逝世;郯国公张公谨逝世;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唐高祖李渊驾崩;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逝世;永兴公虞世南逝世;拜占庭开国皇帝希拉克略逝世;一代名相魏征逝世

1

历史事件

公元604年8月13日

隋文帝杨坚逝世

隋文帝杨坚逝世
    604年8月13日 (农历七月十三),隋文帝杨坚逝世。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1]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详情...

公元619年9月14日

隋恭帝杨侑逝世

隋恭帝杨侑逝世
    公元619年9月14日,隋朝皇帝隋恭帝杨侑逝世。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字仁辅,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为韦妃。
    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留镇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幸晋阳,拜太原郡守。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618年),将皇位禅让给大丞相李渊,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
    武德二年(619年),因病去世(一说遇害),时年十五岁,葬于庄陵,谥号为恭。
详情...

公元629年6月25日

蒋国公屈突通逝世

蒋国公屈突通逝世
    公元629年6月25日,蒋国公屈突通逝世。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今辽宁锦州市),奚族。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
    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陇右群牧使。奉公正直,官民敬畏。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参与征讨高句丽,升任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大业九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授左光禄大夫、卫大将军、长安留守。大业十三年,阻止唐国公李渊进军,兵败被擒,授兵部尚书、蒋国公。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王世充,拜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出镇洛阳。
    贞观二年(628年),拜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卒于任上,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左仆射,谥号为忠,图悬于凌烟阁。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详情...

公元630年5月6日

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公元630年5月6日,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详情...

公元632年5月2日

郯国公张公谨逝世

郯国公张公谨逝世
    公元632年5月2日,郯国公张公谨逝世。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wěi]州(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
    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详情...

公元632年6月8日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
    公元632年6月8日,伊斯兰教的创复兴者穆罕默德逝世。
    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古来什部落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出生时(可能是571年4月21日)他父亲已经逝世。据伊斯兰教史记载:他是文盲。出生前父亲亡故,6岁时母亲病故,从此以后,由他的祖父阿卜杜·穆塔里卜和叔父艾卜·塔里卜先后抚养。童年替人放牧,12岁开始随伯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及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状况有较深的了解。25岁时受雇于麦加40岁的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婚后他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索宇宙的奥秘与人生存的价值。
    610年,穆罕默德已达40年岁,有一天,当他在希拉山洞内独自深思时接到了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命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传播伊斯兰教。
详情...

公元635年6月25日

唐高祖李渊驾崩

唐高祖李渊驾崩
    公元635年6月25日,唐高祖李渊驾崩。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详情...

公元636年7月28日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逝世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逝世
    公元636年7月28日,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逝世。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一说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详情...

公元638年7月11日

永兴公虞世南逝世

永兴公虞世南逝世
    公元638年7月11日,永兴公虞世南逝世。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详情...

公元641年2月11日

拜占庭开国皇帝希拉克略逝世

拜占庭开国皇帝希拉克略逝世
    公元641年2月11日,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开国皇帝希拉克略逝世。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575年-641年2月11日),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即东罗马帝国皇帝)第一任皇帝(610年10月5日至641年2月11日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传统上,希拉克略被认为是军事制度——塞马制度的缔造者,现代学者则认为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间才建立。
详情...

公元643年2月11日

一代名相魏征逝世

一代名相魏征逝世
    公元643年2月11日,一代名相魏征逝世。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
详情...

公元643年4月29日

潞国公侯君集逝世

潞国公侯君集逝世
    公元643年4月29日,潞国公侯君集逝世。
    侯君集(?~643年),字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屡立战功,拜秦王府车骑将军、全椒县子。武德九年,积极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拜兵部尚书,参预朝政,跟随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功勋卓著,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迁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贞观十三年(639年),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军灭亡高昌,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
详情...

公元646年4月17日

郧国公张亮逝世

郧国公张亮逝世
    公元646年4月17日,郧国公张亮逝世。
    张亮(6世纪-646年4月17日),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初年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贫寒,务农为生。参加瓦岗起义,隶属于徐世勣部下。归顺大唐后,授定州别驾。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进入洛阳,招募私党,坐罪下狱,拒不招供。唐太宗继位,授怀州总管,册封长平郡公,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长史、工部尚书、太子詹事、洛州都督,册封郧国公。善于行政,颇得信任;揭发吏部尚书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晚年宠信术士,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
    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处死于西市。
详情...

公元647年2月14日

申国公高士廉逝世

    公元647年2月14日,申国公高士廉逝世。
    高士廉(576年~647年2月14日),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唐朝初年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
    出身渤海高氏。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初仕隋朝治礼郎,受斛斯政牵连,贬为交趾郡朱鸢县主簿,成为交趾太守丘和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朝,授雍州治中。武德九年(626年),参谋玄武门之变,拜太子右庶子。唐太宗即位,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贬为益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负责献陵事宜,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年(638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图形凌烟阁。十九年(645年),拜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去世,时年七十二。 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追赠太尉。
详情...

公元648年7月19日

宋国公萧瑀逝世

宋国公萧瑀逝世
    公元648年7月19日,宋国公萧瑀逝世。
    萧瑀(575年~648年7月19日),字时文,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初期宰相,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
    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孝顺好佛,闻名天下。爱好学习,工于书法。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进入长安,拜内史侍郎。直言进谏隋炀帝,贬为河池太守。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兵入京师,他以郡降,封宋国公,任民部尚书。唐武德元年(618年),拜内史令,总掌政务,深得信任。及平王世充,以预军谋,进尚书右仆射。唐太宗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尝劝太宗行分封以保长治久安。然心地偏狭,不能容人。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权任稍分,他心不平,俟有过劾之。贞观二十年(646年),诬奏房玄龄结党谋反,被太宗斥责,益不得志。旋自请出家而食言不行,太宗因夺其爵,贬商州刺史。不久征还,恢复封爵。姐姐萧皇后去世后,萧瑀内心深受打击,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染病而死,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司空、荆州都督,谥号贞褊。
详情...

公元648年8月18日

唐初名相房玄龄逝世

唐初名相房玄龄逝世
    公元648年8月18日,唐初名相房玄龄逝世。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详情...

公元648年10月10日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去世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去世
    公元648年10月10日,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去世。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唐初经学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
    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终年七十五,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详情...

公元649年6月8日

卫国公李靖逝世

卫国公李靖逝世
    公元649年6月8日,卫国公李靖逝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 。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详情...

公元649年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详情...

公元650年6月28日

吐蕃国君松赞干布逝世

吐蕃国君松赞干布逝世
    公元650年6月28日,吐蕃王朝国君松赞干布逝世。
    松赞干布(617-650年)。《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详情...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