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070年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公元前2029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公元前2029年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舜帝派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赴工地。
又过了三四年,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古时候,洪水泛滥,舜帝派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赴工地。
又过了三四年,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公元前2029年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公元前2029年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市)。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市)。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公元前2015年
启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后羿,又称夷羿,是东夷有穷部落首领,世代善射。传说尧时,羿曾“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后羿,又称夷羿,是东夷有穷部落首领,世代善射。传说尧时,羿曾“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公元前1972年
太康失国后,后羿称王八年,天下诸侯不服。后羿以有穷国不纳贡为条件,把王位让给了仲康,自己回到有穷国继续做国主。但后羿和太康一祥“不修民事”,恃其善射而终日田猎游玩,弃贤臣。仲康在位后背弃盟约,要求有穷国纳贡。
夏王仲康死,子相立,夏后相在后羿的追杀下,逃往帝丘(今濮阳)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以及斟灌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最终,少康成功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夏王仲康死,子相立,夏后相在后羿的追杀下,逃往帝丘(今濮阳)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以及斟灌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最终,少康成功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公元前1664年
夏帝桀又名癸、履癸,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商汤把他谥号桀(凶暴)。
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为商败于鸣条,放于南巢,夏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
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为商败于鸣条,放于南巢,夏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
公元前1649年
伊尹原本是一个奴隶,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伊尹自幼聪明好学,虽然身为奴隶,地位低下,但是他既有较高的烹调技术,又深懂古代治国的道理,所以逐渐声名远扬,以至于使商汤三番五次地前去聘请他,但是都被伊尹的奴隶主拒绝。最终商汤迎娶伊尹主人的女儿为妃,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自己身边。
伊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汤死后,伊尹又历经了几代,成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太甲被软禁了3年。在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后,伊尹才适时把太甲迎回都城,让他重掌王权。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之师,同时也建立了我国宰相制度的雏形。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构建中,相权对君权有着辅佐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伊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汤死后,伊尹又历经了几代,成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太甲被软禁了3年。在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后,伊尹才适时把太甲迎回都城,让他重掌王权。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之师,同时也建立了我国宰相制度的雏形。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构建中,相权对君权有着辅佐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公元前1600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公元前1582年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太甲即位后三年间,不够贤明,暴虐无道,违背德政而且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宫。之后三年,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而太甲在桐宫的三年里,不断改过自新,开始向一位明君发展。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重新把大权交给他。太甲再次即位后,重新实施德政,各诸侯国都归顺商朝,百姓安居乐业。
太甲即位后三年间,不够贤明,暴虐无道,违背德政而且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宫。之后三年,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而太甲在桐宫的三年里,不断改过自新,开始向一位明君发展。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重新把大权交给他。太甲再次即位后,重新实施德政,各诸侯国都归顺商朝,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1535年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公元前1320年
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250年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武丁统治时期,在丞相傅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武丁时期,曾经对于四方用兵,武丁时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后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迹时,也说武丁曾经奋起武威,攻伐荆楚。
武丁统治时期,在丞相傅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武丁时期,曾经对于四方用兵,武丁时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后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迹时,也说武丁曾经奋起武威,攻伐荆楚。
公元前1050年
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约前1056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约前1056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 私有土地日益发展, 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 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 私有土地日益发展, 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 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公元前1046年1月27日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公元前1043年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周围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病逝后,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周公花费三年的时间进行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周公花费三年的时间进行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公元前1042年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指出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时期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指出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时期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公元前1042年
周公东征,是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在战争中,周公团结内部,采取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周公东征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