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06年1月13日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他生于中国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1906年1月29日
1月,李伯元著《官场现形记》一书30册在上海出版。
《官场现形记》写于1901--1905年,全书共60回。1903--1905年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同时由该报馆分5编出版,每编线装6册12回,共30册。作品描写了官僚群像,有文有武,从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知县直至典史,地位有高低,权势有大小,手段有不同,而特点却皆是见钱眼开,嗜钱如命。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是一部社会史料,它所写的去是这时最下流的上流社会:官场。
1906年1月29日
1906年1月,电影放映在北京城内已大为增多,颇受观众欢迎。报载,前门外“大栅栏大观楼,即有电影园,每晚上座常满”,“但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院与外洋风景”。而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和大栅栏的庆乐茶园,则开始放映有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了。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大栅栏的三庆园、西城新丰市场的和声戏园等,也都相继放映了电影。
1906年2月7日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第十一个皇帝(由于大清朝是从皇太极开始算起的,努尔哈赤的时候是后金),通称宣统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英文名henry,满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淳贤亲王)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毛泽东: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周恩来: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1906年2月22日
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宴请南昌知县江召棠,强求推翻前年了结的新昌棠浦旧案,以扩大传教特权。江坚拒不允,王安之竟以餐刀、利剪将江刺死。消息传出后,全城鼎沸,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南昌各界前往痛哭吊祭者达数万人。一幅哀挽写道“会垣重地而敢戕官,目中尚有人哉!吁!同僚之耻也,同宗之戚也,同乡之疚也,同种之忧也。”25日,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前往沈公祠。一时百花洲畔人山人海,江西巡抚胡廷干派兵监视会场,深恐得罪洋人。群众愤怒,捣毁沈公祠,随后,火烧教堂,城内外英法4所教堂一日之间尽成废墟,杀王安之、英法传教士及其家属8人。
案发,英、法军舰驶入鄱阳湖。清政府将胡廷干撤职,派津海关道梁敦彦偕同法国使馆人员往江西查办,签订了《南昌教案合同》,把江如棠的被害说“情急自刎”,并杀害6名中国人以抵命,地方官吏多人撤职,赔偿教堂银25万两。
1906年4月1日
甲午战争以后,清廷颁布上谕,要“力行实政”,修铁路被置于实政的首位。1895年12月,清廷政府谕令卢汉铁路商办。但张之洞在募集商股的过程中多方受阻,不得不把修筑卢汉铁路的任务交给盛宣怀。盛宣怀承办卢汉铁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债。比利时一举夺得了卢汉铁路的贷款权,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在上海签订,借比利时款112.5万法郎,息5厘,九扣,期限30年。京汉铁路于1898年开始修筑。
卢汉铁路北端卢沟桥至保定一段,盛宣怀受命督办铁路总公司之初,即请领官款承建,长132.7公里。南端汉口通济门至滠口一段,张之洞于议借比利时款期间建成,长23.5公里。1898年底,比公司从南北两端进行勘测。以确定全路正式线路。
1905年9月,南北两端线路建成,在詹店车站附近接轨,11月25日,黄河铁桥全部完工。次年4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改名为京汉铁路,于支线共计1311.4公里。
京汉铁路是甲午中日海战后,清政府准备以政府形象出面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早期建成的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它的开通,打破了中国传统上依赖水道和驿站的交通网络格局
1906年4月10日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实际由王抟沙主持。革命党人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
4月10日开学后,共招学生318人,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理化专修班。
1906年4月18日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l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梁启超则从《新民丛报》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号起连续登载《开明专制论》和《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两篇文章,竭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先实行“开明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反对土地国有,维护私有制度。革命派斗志正旺,予以迎头痛击。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1906年5月31日
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大将军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四川南充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瑞卿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8年8月3日病逝,终年72岁。
毛泽东:罗瑞卿往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放心。天塌下来,有他顶着。
1906年6月2日
1925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学习。1929年东渡日本留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在湖南文化抗敌救援会工作。1939年起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对敌宣传研究工作。1942年著述《新艺术论》,同年冬开始撰写《新美学》。1945年编辑《青年知识》月刊。1946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及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底赴华北解放区,1949年1月在华北大学二部国文系任教。195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兼研究部副主任,后又兼副教务长。
1953年10月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及文学理论组组长。在此期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学研究》常务编委及《文艺理论译丛》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主编等职。其文艺理论和美学专著还有:《文学浅说》、《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论现实主义问题》、《探讨集》、《美学论著初编》,主编《文学呐论》、《美学原理》。
1906年6月9日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1906年6月29日
1903年6月30日,章炳麟因《苏报》案被捕,至今已被关押整整3年。他已年满37岁。在狱中,他撰文答新闻记者,斥责清政府,声明自己为4万万人民的代表。曾绝食7天以抗议狱卒蛮横的虐待和凌辱,同时学佛不辍。与他同时入狱的邹容则病逝狱中。
出狱这天,蔡元培、叶瀚、蒋维乔,以及孙中山代表龚炼百、时功玖、胡国梁、仇亮等将他迎至中国公学。东京同盟会总部也派人来迎接他东渡。香港《中国日报》、《有所谓报》等报馆都发电慰问、致敬。当晚,章炳麟登轮赴日。
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1906年7月7日
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生产水泥的企业。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其前身为“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首任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创办。因产品成本高、质量次,逐年滞销亏本,1893年关闭停产。1906年,又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恢复生产,并改名唐山洋灰公司,继又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当地北大城山石灰石和唐坊黑粘土为原料,并购进了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先进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采用干法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年产约25万铁桶(约42.5kt)。经1910、1921、1932、1941年四次大的扩建,逐步成为年生产能力 300kt的大型水泥厂。其间曾一度称冠中国,垄断水泥市场。所产马牌水泥,1904、1905、1911和1915年分别在美国、意大利、巴拿马等国获优等、头等奖状及奖章。1954年工厂改名为启新水泥厂。
1906年7月21日
邓雨贤(1906年7月21日-1944年6月11日),台湾省桃园县龙潭客家人。曾写《雨夜花》、《望春风》等著名歌曲。1942年以唐崎夜雨作为笔名,同年改日本姓氏为东田晓雨。
邓雨贤,24岁时,远渡日本,学习作曲。1932年,邓雨贤27岁,江添寿在台北市大稻埕永乐町成立文声曲盘公司,邀请邓雨贤加入该公司;邓雨贤同意,创作了《大稻埕行进曲》。1933年,邓雨贤28岁,古伦美亚唱片第二任文艺部长陈君玉力邀邓雨贤加入该公司,邓雨贤同意;同年,邓雨贤创作了《望春风》、《月夜愁》等歌曲。日治时代末期,因实行皇民化运动所有汉语歌曲全遭禁唱。邓雨贤35岁时,辞去工作,回到老家芎林,在芎林国小任教。邓雨贤39岁时,因病去世。
1906年8月3日
1906年8月3日,中国清末著名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
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
李伯元的笔下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昏暗和现实,他算的上是近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1906年8月4日
1906年8月4日,京剧剧本首次结集出版。
《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出版,铸记书局石印本,不著编者,线装10集。共收剧目48出,扉页绘图36幅。
全集为“真正京都头等名角郭秀华曲本”,剧目有《捉放曹》、《铡美案》、《南天门》、《清河桥》4出;初集为“真正京都头等名角小连生曲本”,剧目有《探母》、《回令》、《牧羊卷》、《出关》4出;二集为“真正头等内城府名角许处 唱本”,剧目有《桑园会》、《双官诰》、《荐诸葛》、《小上坟》、《打金枝》5出;三集为“真正头等内城府名角大奎官 唱本”,剧目有《黑风帕》、《取成都》、《前本取荥阳》、《五台山》、《后本取荥阳》5出等。
1906年9月1日
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
上谕说:“我国政令,日久相仍,日处阽危,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诸国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晰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1906年9月14日
沈学年(1906.9.14—2002),字宗易,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学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为作物育种和建立发展我国耕作学领域做出了贡献。
1906年9月18日
1906年9月18日,香港丙午风灾发生。
丙午风灾发生于1906年9月18日,当天一股强烈的台风袭击香港,酿成约15,000人罹难、1,349人失踪、220人受伤,成为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天灾及香港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风灾。
根据调查报告,台风估计是在香港水域附近迅速形成而且直径不大,但它的强度勐烈及移动速度很快,香港附近的气象站也未能及时侦察异常状况,在缺乏先进天气预报设备及技术的年代,香港天文台事前未作出准确预报。根据1906年天文台台长年报,天文台在当日上午7时37分悬挂黑鼓,表示300哩内有烈风,随即在8时17分开炮,预报海港内将吹烈风。然而港内6分钟后风力已达暴风程度,一小时半以后的最高风速更达每小时77海浬。台风引起特大风暴潮,对沿岸地区造成重大破坏,根据非正式统计,这次台风虽然祇维持了短短数小时,但由于当局未有足够时间造好防风措施及撤离人员(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结果导致约15,000人死亡(占当时大约32万的香港人口约5%),另近3,000艘渔船及670艘远洋轮船沉没,是香港有史以来导致最多人丧生的风灾。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