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3年1月15日
1月15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向日本订购的7000余支枪械及一批子弹运抵九江。袁获悉此事,即以该军械未经陆军部批准为名,令九江镇守使戈克安扣留。22日,海军6艘军舰驶抵九江,准备对赣用兵。此时,李烈钧一面要求将所扣枪弹放行,一面以冬防为名,向湖口一带增兵设防。
20日,黎元洪派遣程守箴、邓汉祥前往南昌调解。24日,黎放行枪弹,说:“即令李督有如何野心,此区区之军火亦何济事?”
黎又向双方提出和解条件:要袁世凯水陆退师,而李烈钧撤兵、迎汪、惩凶。李烈钧复电拒绝。袁则强硬表示:“断不敢博宽大之名,贻分裂之祸。”双方剑拔弩张。
1913年7月12日
“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国民党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尽管在二次革命发动期,革命党人一度表现得犹豫和动摇,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避免了不战而走的屈辱结局。战斗虽然遭到失败,重要的是,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
1913年9月27日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这天,王统、黄元秀、朱卓文、陆惠生、马素首立誓约,成为中华革命党第一批党员。
誓约全文如下:
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组党从松散式政党向集权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