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1年8月9日
2001年8月9日,机器人完成远程脑外科手术。
8月9日,我国首次成功利用机器人进行远程脑外科手术。中国海军总医院向外界公布了这条消息。医用机器人在这家医院的手术室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脑外科手术,而对机器人发出命令的专家却远离现场,在千米之外的另一座大楼指挥手术的每一个步骤。
这例手术使用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海军总医院共同开发的遥操作远程医用机器人系统。
2001年8月14日
2001年8月14日,中国第一辆国产磁浮客车在长春客车厂竣工下线。
由西南交通大学、长春客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的第一辆国产磁悬浮客车在长春客车厂竣工下线。
这辆磁悬浮客车是为“青城山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生产的专用车,为常导吸浮式磁悬浮车,采用电磁吸力将车辆浮起,与轨道间距始终保持在8至10毫米之间,采用直线电机驱动,运营时速6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可达100公里。昨天下线的这辆磁悬浮客车体长11.2米,宽2.6米,内设28个座位,载重2吨。车体采用铝合金板梁焊接车体,重量轻,自重仅16吨,由于没有轮轨与车辆之间的机械摩擦阻力,车辆运行时具有平稳舒适、低噪音、无污染等优点。
2001年10月12日
2001年10月12日,水稻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2001年10月12日在京联合宣布,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已经完成,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
温家宝在贺信中说,“我国首次独立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基因组研究前列。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必将极大地推动世界范围内水稻研究和农业发展。我谨代表国务院向从事这项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介绍,水稻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是研究水稻遗传变异、发育与进化基础,特别是培育高产、优质、美味优良品种基础。研究其基因组,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禾本科农作物基因组。承担并完成这一世界级课题,是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及其主要合作单位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和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01年10月13日
2001年10月13日,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芯片“龙芯”问世。
10月13日,我国第一款通用式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龙芯”问世。专家指出,“龙芯”的性能虽只与国际芯片业老大英特尔的奔腾II相当,但由于我国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所以对自主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CPU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心脏”。我国市场上的电脑,无论品牌为何,CPU均来自境外,因而长期被称为“无芯”。
2002年12月12日
12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京宣布,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已由我国科学家正式完成。这是全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它为阐明水稻基本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基础、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可能。
由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单位完成的这张“精细图”覆盖了籼稻97%的基因序列,其中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99.99%,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
,基因测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比较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全面阐明水稻的生长、发育、抗病、抗逆和高产规律,推动遗传育种研究。籼稻基因组“精细图”标定了重要的水稻分子遗传标记,并预测出6万个水稻基因,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了全基因组基因芯片,为大规模分离抗病、高产、优质的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2004年4月14日
4月14日,中国首条大容量欧亚陆地光缆网络开通,这是继海缆和卫星传输之后的又一个陆地传输途径。这条由中国联通、蒙古铁通、俄罗斯铁通共同建设维护的欧亚陆地光缆网络全长7500公里。
2004年5月3日
至此,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148亿元。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