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66年1月30日
麋鹿,别名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麋鹿过去曾经是野生动物。它性喜水,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疏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肩 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体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
1865年1月30日,法国驻中国大使,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放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1866年6月25日
6月25日,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不仅如此,福建船政学堂还是中国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第一批招生60多名学生 自1842年鸦片战争起,学习西方技术以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渐为朝野认同。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准于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制造船舰及相关火炮等军械。同年左宗棠调往陕甘,船政大臣由沈葆祯任,1866年成立“求是堂艺局”,招募年青人培养造船或航海人材。首次考试由沈葆祯亲自主持,获首名取录之考生为严复。
学堂使用原文教材授课 1867年夏“求是堂艺局”搬至马尾,并改称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及“后学堂”两部,由外国聘用导师教授,使用外语授课及用原文书本。造船学习法国,航海学习英国,射击、兵操、中文经史为必修。学制五年,毕业后,成绩最优异者再被送往欧洲学习。
1866年7月14日
7月14日,清政府批准在福建省开办造船厂。8月19日,日意格到达福州,左宗棠带他去马尾罗星塔,择定厂址于马尾,并同他就设厂、制造、购器、顾匠、驾驶和经费等一系列问题,由粗而精,做了详细周密的研究,拟订了具体的计划,并斟酌确定保约一件、条议十八款、合同规约十四条。9月,日意格立约画押之后,左宗棠又派员和日意格赴上海,让法国驻上海领事白来尼承担各事画押具保。12月11日,左宗棠正式奏请法国军官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
1867年2月至8月,日意格趁在法国休假的时候,竭力宣传船政计划有益于法国工商业的利益,并向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海军界求取支持并获得成功。也就是说,是日意格促成了法国政府及其技术力量支持左宗棠。
1866年8月8日
1866年8月8日,中国金石学家罗振玉出生。
罗振玉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
罗振玉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殷墟书契》《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
1866年8月19日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政府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显然,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
船政局在办厂过程中,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造船技术方面则逐渐有所提高。最初只能制造150马力以下的木壳,到1887年则制成第一艘铁甲船,轮机也由旧式单机改为复合机,马力由150增至2400,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866年10月6日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等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积极举办军事工业,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起了作用,但客观上削弱了中央权力。特别是这些人都是汉族官僚。所以奕劻奏请在直隶设局制造。次年5月开局,初名“天津军火机器局”,1870年正式称为天津机器局。
聘丹麦驻天津领事英国人密妥士为总管,全以英人为技师,工2000左右。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开办经费共20余万两。常年经费由天津、烟台两海关拨用四成洋税,每年约30余万两。80年代后还有增加。但由于管理腐败,生产的火药成本,比采买之价还高。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该局改由李鸿章接办。李鸿章从南方调来大批职工,将局里的“北方旗人、汉人都解雇了”。机器局完全被李所控制,打破了奕劻等加强中央办军事工业的意图。该局分东西两局,东局设在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西局设在城高海光寺,以制造军需器具、物资和开花子弹为主。经李鸿章扩充后,还制造挖泥船、皇家游艇等。东局还附设水师、电报学堂。1893年又建成一个炼钢厂。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它为李鸿章巩固北洋势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00年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