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599年1月23日
公元599年1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出生。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详情...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公元601年3月15日
公元601年3月15日,长孙皇后出生。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 ,小字观音婢。
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于立政殿,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详情...
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于立政殿,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公元618年6月18日
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渊建唐。
唐朝(英语: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7]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并使藩镇势力大增。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日本、南诏、新罗、渤海等国遣人学习唐的制度、文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多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而唐朝积极与各国交流学习,使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详情...
唐朝(英语: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7]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并使藩镇势力大增。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日本、南诏、新罗、渤海等国遣人学习唐的制度、文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多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而唐朝积极与各国交流学习,使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
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
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唐帝国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
公元619年1月20日
公元619年1月20日,李密反唐出走被杀。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
皇泰元年(618),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
详情...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
皇泰元年(618),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
公元621年5月28日
公元621年5月28日,武牢关之役,窦建德战败被俘。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窦建德(573年~621年),男,贝州漳南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世代业农,初为里长。大业七年(611年),炀帝将攻高句丽,任二百人长。因助孙安祖起义,家属被杀,遂率部反隋,投高鸡泊高士达。十二年,为军司马掌兵权,用计大破涿郡隋兵。士达战死,自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十三年,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定都乐寿,置官属。旋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威大振,河北郡县多降之。唐武德元年(618),称夏王,改元五凤,国号夏。次年,兵进聊城,擒杀宇文化及,乃哭祭炀帝,奉表皇泰帝。四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他率军救世充,兵败被俘,斩于长安。
详情...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窦建德(573年~621年),男,贝州漳南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世代业农,初为里长。大业七年(611年),炀帝将攻高句丽,任二百人长。因助孙安祖起义,家属被杀,遂率部反隋,投高鸡泊高士达。十二年,为军司马掌兵权,用计大破涿郡隋兵。士达战死,自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十三年,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定都乐寿,置官属。旋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威大振,河北郡县多降之。唐武德元年(618),称夏王,改元五凤,国号夏。次年,兵进聊城,擒杀宇文化及,乃哭祭炀帝,奉表皇泰帝。四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他率军救世充,兵败被俘,斩于长安。
公元624年2月17日
公元624年2月17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出生。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详情...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公元624年4月21日
公元624年4月21日,辅公祏起义失败。
辅公祏(?―624年),齐州临济(山东章丘西北)人,隋末唐初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大业九年(613年),辅公祏跟随杜伏威亡命为盗,起兵反隋。杜伏威攻占历阳后,势力渐渐强盛,于是自称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
武德二年(619年),辅公祏与杜伏威归附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唐朝任命辅公祏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同年,杜伏威派辅公祏率领数千精兵攻打李子通。
起初,杜伏威与辅公祏很要好,视他为兄长一般。后来,杜伏威逐渐猜忌辅公祏,暗中夺取他的兵权。辅公祏得知后,便假装和左游仙学修道之术来掩饰自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入朝,留辅公祏守卫丹阳郡,命王雄诞掌握军队,作辅公祏的副手。杜伏威走后,左游仙劝说辅公祏反叛,辅公祏夺取王雄诞的兵权,并将王雄诞杀死。然后假称杜伏威送信命他起兵,于是大肆装备武器,运粮储备。同年八月,辅公祏称帝,国号宋,设置百官,并与张善安联合。
不久,唐朝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等率领大军讨伐辅公祏。辅公祏分派兵力抵抗唐军。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屡次击败辅公祏军,接连攻克辅公祏所占据的芜湖、梁山、丹阳等地。唐军到达丹阳时,辅公祏畏惧而带兵逃跑,唐军在后追击。辅公祏逃到武康时,当地农民将其抓获,送到丹阳。李孝恭将辅公祏处斩,传首长安。
详情...
辅公祏(?―624年),齐州临济(山东章丘西北)人,隋末唐初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大业九年(613年),辅公祏跟随杜伏威亡命为盗,起兵反隋。杜伏威攻占历阳后,势力渐渐强盛,于是自称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
武德二年(619年),辅公祏与杜伏威归附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唐朝任命辅公祏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同年,杜伏威派辅公祏率领数千精兵攻打李子通。
起初,杜伏威与辅公祏很要好,视他为兄长一般。后来,杜伏威逐渐猜忌辅公祏,暗中夺取他的兵权。辅公祏得知后,便假装和左游仙学修道之术来掩饰自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入朝,留辅公祏守卫丹阳郡,命王雄诞掌握军队,作辅公祏的副手。杜伏威走后,左游仙劝说辅公祏反叛,辅公祏夺取王雄诞的兵权,并将王雄诞杀死。然后假称杜伏威送信命他起兵,于是大肆装备武器,运粮储备。同年八月,辅公祏称帝,国号宋,设置百官,并与张善安联合。
不久,唐朝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等率领大军讨伐辅公祏。辅公祏分派兵力抵抗唐军。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屡次击败辅公祏军,接连攻克辅公祏所占据的芜湖、梁山、丹阳等地。唐军到达丹阳时,辅公祏畏惧而带兵逃跑,唐军在后追击。辅公祏逃到武康时,当地农民将其抓获,送到丹阳。李孝恭将辅公祏处斩,传首长安。
公元626年7月2日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详情...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公元629年6月25日
公元629年6月25日,蒋国公屈突通逝世。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今辽宁锦州市),奚族。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
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陇右群牧使。奉公正直,官民敬畏。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参与征讨高句丽,升任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大业九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授左光禄大夫、卫大将军、长安留守。大业十三年,阻止唐国公李渊进军,兵败被擒,授兵部尚书、蒋国公。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王世充,拜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出镇洛阳。
贞观二年(628年),拜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卒于任上,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左仆射,谥号为忠,图悬于凌烟阁。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详情...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今辽宁锦州市),奚族。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
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陇右群牧使。奉公正直,官民敬畏。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参与征讨高句丽,升任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大业九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授左光禄大夫、卫大将军、长安留守。大业十三年,阻止唐国公李渊进军,兵败被擒,授兵部尚书、蒋国公。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王世充,拜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出镇洛阳。
贞观二年(628年),拜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卒于任上,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左仆射,谥号为忠,图悬于凌烟阁。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公元630年3月27日
公元630年3月27日,中国唐朝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兵。
突厥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末唐初势力逐渐强大,后分为东西两部。唐朝初年,东突厥更加强盛,其首领颉利可汗曾率兵长驱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岸,对唐朝造成极大威胁。为改变被动局面,唐太宗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增强国力外,同时在军事上积极备战,数年间,便培养起一支精锐部队。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因连年内战和天灾,造成内部分化,势力大减。当年11月,唐太宗任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五路大军共10万人对突厥分路进击。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人从马邑夜袭定襄(今山西平鲁县西北),颉利以为唐全军出动,慌忙北逃,把牙帐移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不久,颉利心腹康苏密又中李靖的反间计,挟隋萧后起及炀帝孙政道降唐,颉利又逃至阴山北的铁山(今大青山北)。唐贞观四年二月八日( 公元630年3月27日,距今已1386年),李靖率军与突厥军在阴山(今大青山)遭遇,展开大会战,唐军斩杀突厥兵万余人,获大胜。颉利率残部万余人欲度沙漠,至碛口,遭唐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降唐,颉利单骑逃往沙钵罗苏尼失部落。三月,唐军兵逼沙钵罗部落,生俘颉利,苏尼失亦举众降唐。至此,东突厥灭亡。
详情...
突厥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末唐初势力逐渐强大,后分为东西两部。唐朝初年,东突厥更加强盛,其首领颉利可汗曾率兵长驱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岸,对唐朝造成极大威胁。为改变被动局面,唐太宗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增强国力外,同时在军事上积极备战,数年间,便培养起一支精锐部队。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因连年内战和天灾,造成内部分化,势力大减。当年11月,唐太宗任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五路大军共10万人对突厥分路进击。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人从马邑夜袭定襄(今山西平鲁县西北),颉利以为唐全军出动,慌忙北逃,把牙帐移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不久,颉利心腹康苏密又中李靖的反间计,挟隋萧后起及炀帝孙政道降唐,颉利又逃至阴山北的铁山(今大青山北)。唐贞观四年二月八日( 公元630年3月27日,距今已1386年),李靖率军与突厥军在阴山(今大青山)遭遇,展开大会战,唐军斩杀突厥兵万余人,获大胜。颉利率残部万余人欲度沙漠,至碛口,遭唐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降唐,颉利单骑逃往沙钵罗苏尼失部落。三月,唐军兵逼沙钵罗部落,生俘颉利,苏尼失亦举众降唐。至此,东突厥灭亡。
公元630年5月6日
公元630年5月6日,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详情...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公元632年5月2日
公元632年5月2日,郯国公张公谨逝世。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wěi]州(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
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详情...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wěi]州(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
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公元635年6月25日
公元635年6月25日,唐高祖李渊驾崩。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详情...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公元636年7月28日
公元636年7月28日,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逝世。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一说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详情...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一说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公元638年7月11日
公元638年7月11日,永兴公虞世南逝世。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详情...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公元641年3月2日
公元641年3月2日,文成公主入藏。
3月2日(唐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经过青海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完婚。松赞干布亲迎到青海,并在逻些(今拉萨),特地修筑了宫城,作为寝宫居住。完婚的那天,松赞干布特地换了唐服,设了仿唐仪仗,按唐人的礼仪,祭天地,夫妻双拜,然后进入洞房。
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去了大批生产工具、菜种、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历算、医药和工艺等书籍。唐高宗初年,她又从内地引进蚕种,并求得酿酒、纸、墨工匠入藏传授技艺。还教导藏族妇女丝织刺绣等。
从此,内地与吐著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广泛。吐蕃的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诗》、《书》的人数亦不断增多,使吐善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详情...
3月2日(唐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经过青海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完婚。松赞干布亲迎到青海,并在逻些(今拉萨),特地修筑了宫城,作为寝宫居住。完婚的那天,松赞干布特地换了唐服,设了仿唐仪仗,按唐人的礼仪,祭天地,夫妻双拜,然后进入洞房。
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去了大批生产工具、菜种、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历算、医药和工艺等书籍。唐高宗初年,她又从内地引进蚕种,并求得酿酒、纸、墨工匠入藏传授技艺。还教导藏族妇女丝织刺绣等。
从此,内地与吐著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广泛。吐蕃的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诗》、《书》的人数亦不断增多,使吐善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公元643年2月11日
公元643年2月11日,一代名相魏征逝世。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
详情...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
公元643年3月23日
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下诏绘24功臣像。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唐太宗对跟随他东征西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
643年3月23日(唐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在凌烟阁中绘制24位功臣之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宫龄、高士康、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凌烟阁在皇宫西南的三清殿侧,阁中分隔3层,前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浦大臣;中一层画功勋卓著的候王;后一层画的是功勋重大的其他功臣,画像全部面北。
按古礼“君南臣北”。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和尊敬,这些人像为著名大画家阎立本所画。
详情...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唐太宗对跟随他东征西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
643年3月23日(唐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在凌烟阁中绘制24位功臣之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宫龄、高士康、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凌烟阁在皇宫西南的三清殿侧,阁中分隔3层,前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浦大臣;中一层画功勋卓著的候王;后一层画的是功勋重大的其他功臣,画像全部面北。
按古礼“君南臣北”。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和尊敬,这些人像为著名大画家阎立本所画。
公元643年4月29日
公元643年4月29日,潞国公侯君集逝世。
侯君集(?~643年),字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屡立战功,拜秦王府车骑将军、全椒县子。武德九年,积极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拜兵部尚书,参预朝政,跟随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功勋卓著,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迁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贞观十三年(639年),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军灭亡高昌,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
详情...
侯君集(?~643年),字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屡立战功,拜秦王府车骑将军、全椒县子。武德九年,积极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拜兵部尚书,参预朝政,跟随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功勋卓著,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迁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贞观十三年(639年),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军灭亡高昌,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
公元646年4月17日
公元646年4月17日,郧国公张亮逝世。
张亮(6世纪-646年4月17日),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初年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贫寒,务农为生。参加瓦岗起义,隶属于徐世勣部下。归顺大唐后,授定州别驾。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进入洛阳,招募私党,坐罪下狱,拒不招供。唐太宗继位,授怀州总管,册封长平郡公,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长史、工部尚书、太子詹事、洛州都督,册封郧国公。善于行政,颇得信任;揭发吏部尚书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晚年宠信术士,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
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处死于西市。
详情...
张亮(6世纪-646年4月17日),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初年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贫寒,务农为生。参加瓦岗起义,隶属于徐世勣部下。归顺大唐后,授定州别驾。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进入洛阳,招募私党,坐罪下狱,拒不招供。唐太宗继位,授怀州总管,册封长平郡公,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长史、工部尚书、太子詹事、洛州都督,册封郧国公。善于行政,颇得信任;揭发吏部尚书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晚年宠信术士,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
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处死于西市。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