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DNA“纳米诱饵”可同时检测多种呼吸道病毒
1月18日报道,据《自然·纳米技术》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测试方法,可使用单链DNA作为“诱饵”同时“捕获”多种呼吸道病毒,并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给出高度准确的结果。研究人员表示,一次检测多种病毒,将确保患者迅速得到正确治疗,还可减少抗生素的不当使用。
该测试使用DNA“纳米诱饵”同时检测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之下,PCR(聚合酶链反应)测试虽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准确性,但一次只能测试一种病毒,并且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
此外,这些测试可在任何环境中使用,并且可轻松修改以检测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包括新冠病毒的潜在新变种。
▍ 2.SpaceX星舰升空后爆炸
美国时间4月20日8时33分时许,SpaceX“星舰”系统满载着超过4500公吨推进剂从得克萨斯州起飞,执行首次轨道级测试飞行任务,但升空不久后爆炸。
马斯克曾预测“星舰”首飞成功率50%,暗示火箭可能在第一次轨道试飞尝试时爆炸。“星舰”系统由第一级“超重”火箭和第二级“星舰”飞船构成,未来两者皆可重复使用。但本次发射并不打算让“星舰”飞船垂直着陆或利用发射塔捕获“超重”火箭助推器。按照原计划,从得克萨斯州南部升空后,“星舰”将进入地球轨道向东飞行,“超重”火箭助推器会落入墨西哥湾,剩下“星舰”飞船独自飞越大西洋、非洲南端和印度洋,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溅落。
“星舰”经历了多代技术迭代,原型机一边爆炸一边“出炉”,一路试错一路更新,将马斯克用互联网思维造火箭的想法发挥到极致。
▍ 3.首款氢动力市域列车在上海发布
▍ 4.神十六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9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5次飞行。
▍ 5.C919圆满完成载客首飞
5月28日12点31分,中国东方航空MU9191航班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之后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载客首飞。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飞行,它见证了C919客机从立项到商业飞行的非凡历程,凝聚了几代航空人的心血与付出,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奔赴星辰大海的航空强国之梦。从此以后,普通人买张机票,就能坐上“自己国家的大飞机”了。
▍ 6.微波光子和光学光子首次实现纠缠
▍ 7.美国科学家推出首个流汗机器人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最东北角,一扇带小玻璃窗的4英寸厚金属门后面,站着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名叫ANDI,是世界上第一个能进行呼吸和排汗的机器人。ANDI的开发目的主要在于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高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是什么让炎热的天气如此致命。
数据显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美国每个地区都将经历更高的温度和更强烈的热浪。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人死于与高温有关的疾病,2022年仅马里科帕县就有425人因高温死亡,比上一年增加了25%。
这项创新为开发保护人们免受高温危害和改善整体健康的策略开辟了新途径,ANDI 代表了机器人和体温调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关注人类健康和安全的各个领域都有潜在的影响。
▍ 8.日媒:美日欧加将成立量子技术国际协会
▍ 9.中国“人造太阳”运行403秒创纪录
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其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来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 10.国内首辆高温超导电动悬浮车
4月26日报道,近日,由中车长客研制的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本次悬浮运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电动悬浮系统中的车辆能够浮起来,依靠的是车辆行驶达到一定速度时在地面线圈中感生的电流与车载磁体的作用力,所以叫做电动悬浮。这种悬浮制式的磁浮列车,悬浮力随车辆的位置自动变化,具有“自稳定”的特性,再加上这种列车与轨道之间的间隙很大,可以达到50-100 mm,适用于高速运行。
目前保持着603km/h全尺寸载人轨道交通车辆时速世界记录的,正是基于这种悬浮制式的日本中央新干线L0系列磁浮列车。
▍ 11.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力发动机创新纪录
▍ 12.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起浮
▍ 13.“中国复眼”二期开工
2月14日,“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开工活动在重庆市云阳县举行。
“中国复眼”项目计划在重庆建设世界上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通过高分辨率观测小行星、航天器、月球、类地行星以及木星伽利略卫星等深空域目标,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需求,并为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建成。
“中国复眼”二期项目将落地云阳县龙角镇中洲岛,总占地面积300余亩,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强的深空探测雷达,实现对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 14.华为起诉小米四项专利侵权
▍ 15.我国首款双源智能重卡成功下线
▍ 16.清华团队最新成果“石墨烯人工喉”
▍ 17.我国磁浮列车时速或超600公里
3月31日,我国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在吉林长春完成首次悬浮运行,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据介绍,这套自主研制的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未来运行速度有望达到600km/h及以上!
网友:上午东北看雪、傍晚广西吃螺蛳粉!
▍ 18.“千眼天珠”望远镜成功探测脉冲星
▍ 19.我国构建世界首个番茄超泛基因组
▍ 20.我国首次实现人类干细胞太空早期造血
目前,中国空间站三舱已经部署了多个科研领域的科学实验柜,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人多能干细胞因其具有无限增殖潜能以及可分化成为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的能力,是用于再生医学的极佳细胞来源。当人多能干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生长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当前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中国空间站正在展开的太空实验。
随着此前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对接,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已经协助科研团队开始展开为期6至15天的细胞在轨培养实验,其中就包括国际首次开展的人类多能干细胞在太空条件下的人胚胎干细胞体外造血分化的研究。
后续我们还将利用天舟七号或者天舟八号飞船的机会,继续开展能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空间环境下的三维生长研究,来探讨空间环境下干细胞三维生长的规律,以及微重力对干细胞生长影响的一个作用机理。
扫码关注